(老卒鞠躬感谢书友“小李飞刀王”的打赏支持!继续求推荐、收藏以及各种票票!)
当值过了早朝和军机廷议,永山带着赫舍里、班布尔两家侍卫从景和门出来,钻进乾清宫和毓庆宫之间的宿卫班房。
赫舍里氏取汉姓为玉,班布尔氏取汉姓为查,两家在当朝入宫的蓝翎侍卫年纪与永山相若,都在二十七、八岁之间,算得是蓝翎侍卫中较为老成持重者。玉、查二人对以军功而破格升迁的新任领班大臣也是毕恭毕敬,此番在朝堂上站班时听说“岫岩大捷”,又知汉将杨格与永山关系匪浅,故而一进门就拉了永山围了火盆喝茶叙话。
在永山看来,二人无非是闲极无聊,由朝堂上那班军机们的唇枪舌剑起因,想打听一下战场上旗军、淮军之间的内幕消息而已。
紫禁城里的形势很紧张,帝、后之争是暗地里的主线,明面上却是清流、湘系和皇亲权贵们联手打压淮系。当然,并非所有的皇亲权贵都跟李鸿章为敌,六王爷、庆郡王等人都隐隐站在天津金刚桥那边。身为侍卫领班大臣的永山,平素里必须得小心翼翼当好奴才、宿卫,不该说的话决计不说,该说的,自有圣上趁着深夜值班时召见密谈。
总之,永山不懂政治倾轧,只懂天地君亲师,把这个帝党当定了,已经成为光绪皇帝身边的第一号军事参谋,填补了帝党之清流魁首翁同和、李鸿藻等人军略不足。
耳听两名蓝翎侍卫在一旁夸夸其谈,似乎日军第三师团真的陷入绝境,很快就会被歼灭一般。永山很清楚,日军完全可以不顾岫岩,打破军级单位之间的建制隔阂,由第二军以积极攻取盖平、大石桥,打通从金州到海城的联系,如此,第三师团的补给危机自然而解。如此,杨格牵制日军主力于辽东的目的也算达到了。反正一句话,想要歼灭日军第三师团,其难度比之登天还要难上三分!
永山给皇帝的意见是——不能指望淮军在盖平的嵩武军、拱卫军诸部如武毅军一般善战。由于岫岩的收复,盖平一线的情势反而会变得更加危急!如此,必须赋予杨格以军事全权,从岫岩向貔子窝方向进击,以牵制日第二军打通海城一线的军事行动。
幸运的是,今日廷议中那些反对的意见少了,皇帝采纳了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意见,积极增援岫岩之武毅军,顺便带把弹劾李鸿章的某人革职问罪。
矛盾就在于此!朝气蓬勃的皇帝想要统一天下之军权,廷议却支持李鸿章的淮系,中央和地方的军权矛盾进一步的凸显出来,皇帝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