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博闻强识(第1页)

明红介绍道:“‘仙宗十友’是五代以降的古代文人,出于对初盛唐时的司马承祯、李白等十位文人群落的追慕而提出的一个称美叫法。”

月儿掰着手指头,一一介绍道;“这十位,分别是:司马承祯、李白、陈子昂、王维、宋之问、孟浩然、王适、毕构、卢藏用、贺知章。最有名的六个人是李白、陈子昂、王维、宋之问、孟浩然、贺知章。”

怡乐道:“竹林七贤、建安七子,又当如何?”明浩问道:“初唐四杰又是何意?”

明红道:“竹林七贤,指的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正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舞文弄墨之间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因此这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初唐四杰是指李唐初年,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旧唐书·杨炯传》中 记载:‘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于唐朝高宗、武后时颇为活跃。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推向成熟,勇于革新齐梁浮艳的诗风。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世人皆以为初唐四杰不可小觑!这王子安可是青春俊杰,才华横溢,可惜英年早逝,天妒英才。他的一句诗可谓名扬天下,正道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众人听了这话,都佩服明红的博闻强识。

“骆宾王,我们知道。”明浩、怡乐齐声吟诵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月儿笑道:“你们哪里知道,骆宾王的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