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谭和袁尚虽然不如父亲袁绍,但好在他们也还是有一些袁绍所未能有的优点,那就是能够更为谦虚的纳谏。
当然这也未必是他们自己愿意,毕竟同样是少谋多断,袁绍是刚愎自用所以经常性会因为自以为是判断错误,但也不乏对的时候,而且靠的不是瞎猜的确是自己的分析见解,而袁谭二人却是真正的“少谋”,很多时候是不得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否则连决定都做不了了。
这一次也是一样,吕布携十二万人马,号称二十万大军,跨界而来声势浩大,令人想不知道都难,目标更是众人皆知,而在知道这消息的片刻后,分隔一地东西两边的两兄弟居然做了一模一样的决定,召集所有手下文武,前来商议事项。
当然两人各自手下肯定是不同的,除了之前就已经脱离了袁绍的麴义、逢纪、牵招还有在邺城随袁绍一起逃跑最终却被俘虏的许攸、陈琳等人,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按照当初还在袁绍麾下的时候,就已经在两位公子中选边站立的那些人,现在自然也跟随各自早就选好的少主。
像是淳于琼就属于大公子袁谭这一边,而郭图则是跟着袁尚,这时候也没有意外都分别跟着出来了。
不过在两边同样的商议、同样的一番混乱的讨论之后,结果却又是惊人的相似,面对来势汹汹的吕布,他们想不到任何能够抵抗阻挡的可能,唯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就是投降,要么就是弃地北逃。
此时幽州境内一片混乱,吕布似乎无心去管制,任由百姓流离失所、山匪作乱。而各地官兵与那些贼寇也差不多甚至更甚,在许多当地百姓眼中,这边官府的人马也就是披着统一的官府外衣的土匪罢了。
自常山国往北而去,正好就是幽州境内。所以两人如果不想投降。真要逃跑这里当然是最优甚至是唯一的选择,而且看起来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他们完全可以以当地百姓的救世主的身份降临,到时候就可以直接一步获得民心,在此直接安定下来了。
但吕布难道看不到这一点,贾诩他们难道看不出来这一点。看到了又为什么不加以阻止?这其中当然是有原因的,二袁或许是没什么眼光看不出来,但在他们手底下人却不是没有那样有见识也有谋略之人,譬如跟随了袁谭的荀谌。
荀谌字友若,从姓氏与表字中就可以看出来,此人与荀彧荀文若关系匪浅,事实上这二人正是兄弟。而且相比于荀彧迟迟没有“下家”,荀谌早便选定了袁绍,而且因为颍川荀家的背景关系,倒也颇让袁绍看好了一阵。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