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泥之法,是流传在古玩界的一种为了保护古物的手法,大体的作法就是采用与原物极相似的材料在其表面做一层外衣为了起到保护作用,都会采取相应的煅烧手法,将其表现烧制成陶、瓷等与原物不相上下的效果这样一来,就可以最大程度的混淆视听,达到以真乱假的效果,从而使原物躲开人们的视线这种手法,每于战乱时节就会大行其道,华夏有无数的宝物,都是通过这种类似“自污”的手段逃过了那些侵略者们的魔爪
而这种手法,由于所需技巧非常复杂,一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所以掌握的人并不是很多,如今是难得一见想不到,在这真假转换之间,一块真正的东坡砚片刻功夫就把所有人都耍了个团团转起初有那个东城之印,就有人会联想到东坡砚,然而在真正的内行手中,又会被那句涉及帝讳的题字引入歧途,将其断定为赝品这时候绕着那句题词,所有人都忽略了砚台本身别有洞天的事实当烧制的与原砚无二的外衣被剥掉之后,原汁原味的东破砚显出了身形这一手,把那些目睹了整个过程的行家们齐齐震撼了一把
这少年到底是什么来头?怎么会看穿这种古老的保护手法?要知道,裹泥之法曾在宋末大行其道,那是因为宋朝的制瓷手艺几乎已达到了人类历史的巅峰之境,将外衣与原物烧成一般模样并不困难但后来瓷器手艺在蒙元入侵之后有了断代那些高手法几乎尽数失传,这裹泥之法自然也同样没人能学会以至于后来的裹泥之法,干脆就是直接把要保护的东西塑到泥胚中,然后重烧个东西出来要想见到那东西,得先砸了外面这个壳而像这方砚这般,砚体表面包括东坡印在内的大部分显露在外,其余部分则被外壳包裹,整体天衣无缝毫无作假痕迹的,却已很难见到了这小家伙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全的东坡砚在旁观人群手中流传,这方砚古朴大气,整体为长方形色呈灰色偏绿,底部有抄手,长八九寸,宽五寸高约两寸砚的左上方是圆形月池,右上刻有两行诗文:“忽玄云之霭,观玉兔之沐浴”诗文的左下方落款苏轼,落款下方刻有一“东坡”方形印最妙的是,这块方印一直都没被包裹,而那段题词的外壳,就是起初写着“元亨利贞”几个字的地方
本来若是没有那方东坡印,起码还算得上是块宋物可有了那方印,再一结合那几个字就成了一方伪造的东坡印,成了赝品这么一来价值一下就大打了折扣,根本就无法增值太妙了,细一琢磨,原本那个外壳上的字,简直就是专门写来骗行家的
老人并未因为自己看走眼而觉得羞恼,反而对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