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送行(第1页)

此时的郑介民腰板挺得直直的,锃亮的皮鞋敲打在水泥地上面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严肃的面孔上,不时透露出身为黄埔学生的骄傲与自豪。跟在郑介民后面的随员是参谋长蔡文治中将、秘书唐燕少将、副官裴毓豪少将。

记者们总是这样,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人和事,总会奋不顾身地冲上去的。转眼之间,郑介民这位国民党大员身边就围满了记者,他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提问,无非就是希望他能够谈谈对即将开始的北平之行的感想。

郑介民环顾了一下机场,发现好像中共和美国代表都还没有到,他不由得后悔自己来得早了一些,对记者们的提问也没有什么好的情绪来回答,只是懒洋洋地答了一句:“我还没有到北平,哪里来的什么感想?不过猜想倒是有一个,我想北平的天气可能比重庆更寒冷得多。”说完之后,郑介民便扭头钻进了机场跑道旁边的休息室。

不大一会儿,中共方面的代表委员叶建英一行也驱车来到了白市驿机场。这位八路军的总参谋长,此时也穿着一身黄呢料军服,佩戴的也是中将军衔。也许是怕到北平天气更冷,叶建英在制服的外面又套上了一件藏青色的呢大衣,跟在他后面的是顾问徐冰、翻译黄华、执行部科长雷英夫等人。


叶建英走进休息室,一眼便看到了坐在那里左右张望的郑介民,于是便笑着朝他走过去。郑介民看见叶建英伸着手走过来。连忙起身迎上去,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可是难得的见报题材,紧随其后的摄影记者们赶紧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瞬间。两位中将都动了动嘴唇。似乎想要说点什么,但是又都没说出来。是啊,郑介民和叶建英都是出生于1897年的同龄人,又都是广东老乡,本来按照中国人重视乡情的传统观念,他们应该在亲热之中谈谈家乡的风土人情,但是因为信仰和使命的不同,却使得他们不能够在公众场合表现出老乡私情。再说此时此地。他们之间能够说些什么呢?只好点头微笑,相望地站着。

美国代表既是调停人也是客人,所以最后一个姗姗来迟也就不足为奇了。罗伯逊这位53岁的弗吉尼亚人,是美国驻华使馆的临时代办。自从乔治来到中国之后,他便一直尽心尽力协助乔治调解国共关系。会谈告一段落,起草好初步报告和会谈纪要之后,身心俱疲的罗伯逊便向乔治请求辞职回国,但是乔治却没有同意。所以罗伯逊只能强打起精神扮演起很可能吃力不讨好的军调部委员角色。由于心里面有些不大情愿,所以罗伯逊走进休息室的时候,人们都发现他情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