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两天的协同配合训练之后,10月11日凌晨6点钟,东方天边的太阳刚刚露出点点霞光,乔治就带领着美军的轰炸机群出发了。这次行动乔治派出了20架-3“闪电”式战斗机、10架BD-4“无畏”式轰炸机、10架TBF“复仇者”式鱼雷机参战,规模其实并不是很大,毕竟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不过就这些也足够肖特兰岛的小日本喝一壶了。
“闪电”式战斗机是二战时期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为美国陆军航空队生产的一款战斗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双尾撑气动布局,2台艾利逊公司生产的V-1710系列水冷活塞发动机分别安装在双尾撑的前端,尾撑中段设计有涡轮增压器和大型进气开口,尾撑末端是左右各一个的椭圆形垂尾,两个垂尾之间装有矩形共用平尾。“闪电”式战斗机的左右尾撑之间依靠一副梯形平面形状的中单翼连接,机身中央单独设计了水滴形的驾驶舱,机头前部安装有1门20毫米机炮和米机枪,射界基本没有死角,火力十分强大。
“闪电”式战斗机不负“闪电”之名,最高时速在670公里左右,远远超过了“零”式战斗机570公里的最高时速。除了速度快之外,“闪电”式还拥有其他诸多优点:航程远、载弹量大、火力强大、爬升率高,“闪电”式的抗损能力也很强悍,而且它的前三点起落架配置使得它可以在条件简陋、跑道距离有限的前线机场起飞,相比于需要长跑道的-47“雷电”式战斗机更适合于太平洋战场的环境需求。如果由高素质的飞行员驾驶,“闪电”式更是一种可怕的截击机和攻击机,在太平洋战场,“闪电”式击落了超过100架日军飞机,有100多名驾驶它的飞行员击落了5架或者多于5架的敌机,成为了王牌飞行员。二战期间美国的头号和二号王牌飞行员理查德?邦格陆军少校战绩40架、托马斯?麦圭尔陆军少校战绩3架驾驶的战斗机就是“闪电”式。而且“闪电”式因为采取了二战时期战斗机少见的双发设计,这样即使其中一台发动机被击中,飞行员仍然可以利用剩下的一台发动机把飞机开回来,这样一来,参战飞行员的生存概率就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闪电”式其实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后就开始进入美国陆军航空队服役,但是由于产量不多,一直没有形成强大的战斗力。现在由于太平洋战争的迫切需要,“闪电”式开始大量生产,并且陆续装备前线部队,成为了取代老式的-40“战鹰”式战斗机,在-47“雷电”式战斗机和-51“野马”式战斗机还没装备部队之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