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的目光落在陈冰冰老师身上时,而她似乎也有所察觉,立刻将视线转向他。
“这位,莫非就是闫老师口中提到的那位轧钢厂的厨师何雨柱?“陈冰冰轻声问道。
上午,闫埠贵已经向她细细描述了何雨柱的情况。
原本,她对这位厨师并无太多好感,毕竟向她介绍对象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条件优越者。
多数都是来自机关单位,工作稳定,家世显赫。
闫埠贵那三寸不烂之舌却让她对何雨柱有了全新的认识,说何雨柱并非普通厨子,而是技术达到了
大厨级别,未来甚至有望担任食堂主任。
此外,还说了何雨柱的收入也相当可观,除了固定的三十七块五的工资外,还经常外出做菜,月收
入颇丰。
家里面从来不愁吃喝,即便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当大家都在吃糠咽菜的时候,何雨柱家隔三差
五就飘出肉香。
更让陈冰冰惊讶的是,闫埠贵说何雨柱昨天还购置了一辆崭新的永久牌二八大杠自行车,年轻有
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于是,陈冰冰就答应了闫埠贵,下午与何雨柱见一面,至少可以结识一个新朋友。
此刻,陈冰冰远远打量着何雨柱,觉得他确实如闫埠贵所言,衣着整洁,没有厨子的油腻感。发型
时尚潮流,阳光帅气,配上那辆崭新的自行车,这看起来也是很不错。
这让陈冰冰对何雨柱身为厨师的印象大为改观,很快,何雨柱和闫埠贵面带微笑地走了过来。
闫埠贵介绍道:“陈老师,这位就是我跟你提起的何雨柱同志。”
“柱子,这位就是陈冰冰老师。”
“你们互相了解下吧,我还有事就先回去了。”
闫埠贵作为牵线人,识趣地选择了离开。
何雨柱看着手中的散文诗集,对陈冰冰笑道:“冰冰老师,你可比闫老师说得还要漂亮呢。”
显然,这也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普遍的一个特征,那就是热衷于展现自己的文艺气息。
这种对文艺的追求,仿佛成了一种时代标签。
五六十年代的人们,喜欢用散文诗集来装点自己的文艺形象,而到了现代,大学生们则更倾向于通
过吉他、歌唱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文艺气息。
“你比闫老师说的还要油嘴滑舌呢。“陈冰冰轻笑着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