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翰林(上)(第1页)

为了迎接皇帝,整个南京城利用大半年时间进行了城市改造,老百姓的居住条件改善了不少。

城市改造是要花钱的,市民中有门路或者有把力气的,借着参与这些工程的机会都挣了不少,中秋节给家里买点月饼、点心的钱就多些。

南京城真正成为“天子脚下”,棍党社鼠之流也被反复扫荡,治安大好。同时为了营造普天同庆的和谐局面,南京的达官贵人们大兴慈善,南京最底层的贫民的日子也好过了不少。

有上面这几条,南京市民觉得,皇帝最好常住南京,不回北京才好哩。

皇帝此番南巡,有点类似辽代皇帝的四时捺钵,将诸部尚书及朝廷核心都带出来了,帝国的决策核心跟着皇帝的行营移动。

到达南京前,众人不觉其异,因为有明一代,朝廷为了决策方便,给予南京朝廷的权限并不小。例如原南京户部负责征收南直隶周边诸省钱粮,高峰时占据了朝廷收入的一半还多。

变法之后,北方工商税增加,南京钱粮的占比下降。漕运改海之后,北方诸省为了维持水道所费不赀,而南方诸省就轻省许多——大量过河钱留在地方度支,因此江南地方日子相对来说,好过了不少。

皇帝带着北京朝廷南来,不可避免的将南京各衙门的办公地点侵占了一大块,原来显得很宽绰的地方塞满了人——同级别的官儿,北京的比南京的谱儿还大些,让南京官员感到不爽。

尚书们也觉得别扭。变法之后,南京也成立了度支部、工商部等新衙门,配齐了尚书。如今朝廷正牌子尚书来了,为了称呼方便,南京的诸位尚书前面加个字儿,叫做“南尚书”,听起来就让人火大。

但这些人的抱怨并无人理会。若有那“避热”之人嫌办公场所逼仄,有失官体,请假休息,朝廷也听之任之,一律准假。

......

申时行从文渊阁出来,穿过东角门,在奉天殿前广场左转进入文华殿的时候,有些恍惚——仿佛回到了旧北京。宫城就是这个样子,除了煌煌壮丽之外,乏善可陈。

他扭头向武英楼那边望了望,那里正在大兴土木。内务府正按照皇帝心意,对武英殿进行装修。

皇帝没说他要在南京呆多长时间,内阁问了两次,皇帝都没有回答。这其实是比较少见的。

皇帝的性格大臣们也很清楚,他几乎都是谋定而后动的,而且不瞒着下边人。但对南巡到何时,却没有给内阁准确答案——说明皇帝在犹豫。尽管和梁梦龙讨论这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