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一百五十章 高翰文骂儒学(第1页)

很显然,儒学仅仅是一个求稳的朝廷治理学问,这个求稳可不是皇室与朝廷的千秋万代,这个求稳主要在于短期减少朝廷官员个人的工作量。

因为在儒学的方法论里,一切问题都是道德问题,道德问题就是个人问题,个人问题意味着只需要自上而下逐级掌握生杀予夺大权就能从根上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因为再不济,完全可以把道德败坏的个人杀掉,以儆效尤。

解决人,可比解决事容易多了,这早就是儒学的路径依赖了。孔子杀少正卯,不正是如此吗?

要承认自上而下的支配权,那么自下而上的为尊者讳就成了必然了。

徐渭这一时间,脑袋里也是各种思想乱转。

能在杭州长久待下去,基本是什么学问都会上一点的。

事情的根源在于事儿,不在于人。如果以事优先,那么就不应该存在一个无所不能的绝对权威皇帝,甚至各个小团体里面的土皇帝也不应该出现。

想到这里,徐渭有些惊诧了,因为新学这就是本着消灭皇帝去的。

只是一回想,先帝那么聪明,不应该没看出来新学的终极目标才对。

“哈哈,你看,你学儒学学多了,现在又在琢磨人的问题了。”高翰文没有点破徐渭,而是继续自己的话头。

“要习惯以事优先,放弃捷径很难的。前段时间,邹应龙走之前留下了一本书,里面写了他在南洋与大明逃难这几年的感悟,里面提到了天下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氏族社会:氏族同心,采石狩猎,一切归公,共劳共生。”

“第二阶段,宗法社会:宗法血亲,层层依附,炼铜耕种,以少御多。”

“第三阶段:封建社会:土地分封,铁器佃农,各收各家,供奉抽留。”

“第四阶段:大同社会,作坊生产,集体劳动,人人得利,天下大同。”

“师叔,你认为呢?”

“嗯?你就别玩欲情故纵了,明说吧,这里不是点明了再封建社会,统治的关键是土地分封,只要朝廷或者皇室掌握土地,那么就能持续下去,现在大明的问题是皇室与朝廷失去了对土地的掌握,土地流入民间,以至于进退无度。不是吗?”

徐渭之前就看了这个四段论,当然是大为拜服。这也是邹应龙这厮如今关在昭狱,让隆庆帝与高拱棘手的原因。

四段论,仿佛就是万能灵药一样,看上去那么诱人。

“所以,你看嘛。早知道这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