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刘奕邦重新回到八巷村,他买了一点营养品、奶粉和一些饼干。这些是在省城买的,味道不错。
不过米小楠并不在家,今天是周一,学校上课了。
刘奕邦把东西交给于翠莲,其中两盒饼干给了于翠莲家的孩子,奶粉让于翠莲转交给米小楠。
刘奕邦到了村里的小学,周围三个村的孩子在这里上学。原来八巷村老支书还是比较有远见的,二十年前,争取建了这所学校。
八巷村的孩子们,不需要步行去很远的地方上学。反倒是另外两个村子的孩子,需要步行将近一个小时来上学。
三个村子,平均每个年级大约两个班级,一年级每个班五十多人。年级越高,人数就越少。很多孩子上了二三年级,认识几个字之后,就辍学了,其中女孩子居多。
等到了六年级,每个班级只有三十多人,其中女生不足三分之一。
这在刘奕邦的成长经历中,是不存在的。
四方岛上的学校,接收军人和军医的孩子,以及四方岛村民的孩子。岛上有规定,不能辍学。
曾经有村民不让孩子上学,唐镇长和李校长亲自去家里劝说,劝说不成的,就由派出所吴警官出面,拘留父母。
儿童有受教育权,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父母不让孩子上学就是犯罪。
四方岛之所以执行得那么好,是因为经济比较好,不会因为没钱上学而辍学。
可这里呢?
低矮的校舍,破破烂烂的环境,孩子们也穿得灰扑扑的,脸上黑乎乎的,很少有孩子白白嫩嫩的。
刘奕邦觉得身上的重担更重了。
米小楠作为支教老师,不仅教授五六年级的数学和语文,还教音乐课。那把电子琴,还是她从家里带过来的。另外一个支教男老师,教主科,还兼教体育和美术。
男老师住在学校的简陋校舍里,村里的老师回家吃饭。其他两个村的两位老师跟两位支教老师中午在这里吃饭。
看到厨房里的土豆、面粉,还有一点咸菜,刘奕邦眼睛微红。
他转身回村里,跟村民买了只鸡,拜托村民收拾好,拎到学校里。
这时候老师们开始给家比较远的学生热饭热菜,并且烧开水,供学生们喝。
刘奕邦让厨房炖了这只鸡,里面还放了土豆,味道很香。
今天轮到米小楠做饭,她闻着锅里的香味咽了咽口水,说:“过年从老家过来,我就没吃过肉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