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您在随便说几句呗,嘿嘿嘿。”
“好啊,那你听好了啊。”
“好的师父。”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师父说;无树无菩提,镜台两分离,有无皆如是,哪里有尘埃。”
“嘻嘻嘻嘻嘻,来了来了师父。师父您看;
您提到的这三首偈子,恰好勾勒出了禅宗思想一次极为精彩的演进与升华。您师父的偈子,是在神秀与慧能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境界非常高超。
我们来逐一解析:
1. 神秀的偈子:渐修之法(“有”的层面)。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核心思想: “有”。神秀承认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身”和“心”,它们如同菩提树和明镜台一样珍贵,但容易沾染尘埃(烦恼、妄念)。
修行方法: “渐修”。通过持续不断的修行(勤拂拭),像擦拭镜子一样,保持心灵的清净,防止被尘埃污染。
境界: 这是大多数修行者的入门路径,强调精进不懈的功夫,属于“有为法”。它肯定了修行的必要性和尘埃(烦恼)的真实性。
2. 慧能的偈子:顿悟之性(“空”的层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核心思想: “空”。慧能从根本上颠覆了神秀的立论基础。他认为,能觉悟的“菩提”、能观照的“明镜”(即我们的自性、佛性)本身就不是一个实在的“物体”,它无形无相,清净本然。
修行方法: “顿悟”。既然本体是“空”的,本来就没有一个需要擦拭的“台”,也没有真实存在的“尘埃”,那又何须“勤拂拭”呢?修行的关键在于顿悟自心本自清净,而非从外面下功夫。
境界: 这是革命性的“顿悟”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破除了对“修行对象”的执着,进入了“空性”的智慧层面。这是禅宗南宗的开端。
3. 您师父的偈子:超越空有(“不二”的层面)
无树无菩提,镜台两分离,有无皆如是,哪里有尘埃。
核心思想: “不二” 或 “超越”。您师父的偈子又超越了慧能。
“无树无菩提”: 不仅否定了“树”(身体),连“菩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