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立人达人:仁道的实践路径(第1页)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暮春的曲阜,杏坛下的弟子们围坐成圈,柳絮飘落在子贡的竹简上。这位以言语闻名的弟子忽然起身,捧着记录着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的简牍问道:“夫子,若有人能广泛施惠百姓,救助众人,算得上仁吗?” 孔子放下手中的《诗》,目光掠过远处耕作的农夫,那农夫正弯腰扶起一株被风吹倒的禾苗,动作轻柔如对孩童。孔子缓缓答道:“这何止是仁,简直是圣啊!尧舜尚且难以做到。所谓仁,是自己想立足也要让别人立足,自己想通达也要让别人通达。能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就是践行仁的方法。” 这段对话如同一粒种子,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生长为参天大树 —— 它区分了仁与圣的境界,指明了 “能近取譬” 的实践路径,让看似高远的仁道变得触手可及。

一、博施济众:子贡命题中的仁之极致

子贡提出的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并非凭空构想,而是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回应。当时的鲁国 “三桓专权”,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瓜分公室土地,百姓 “老幼转乎沟壑”,《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正是对这种剥削的控诉;齐国 “田氏代齐” 前夜,“民三其力,二入于公”,田成子却 “大斗出贷,小斗收”,以小恩小惠收买民心;晋国 “六卿专政”,赋税繁重到 “民闻公命,如逃寇仇”,《左传?昭公三年》记载 “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这种民生凋敝的背景下,“博施济众” 成为底层百姓的迫切渴望,也成了士人阶层的理想追求。

“博施” 的 “博”,意味着范围之广,非一人一户的小恩小惠;“济众” 的 “济”,指向效果之实,不仅是物质救助,更包括精神安顿。《尚书?大禹谟》记载大禹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治水十三年 “三过家门而不入”,当涂山氏生下启,他仅在家门外听了三声婴儿啼哭便转身离去,最终 “疏九河,瀹济漯,决汝汉,排淮泗,注之江”,使 “万民乃定,万国为治”,是 “博施济众” 的远古典范;商汤 “桑林祷雨”,以自身为牺牲,“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墨子?兼爱下》记载 “汤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