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赵行舟果然不负重望,连夜离开这座富丽堂皇的大宅子,回到山上继续带孩子。
赵行舟的离去,再次验证了当皇帝的就没有不信鬼神的,而且是越老越信,年轻时不相信,老了也会信。
萧真让赵时晴陪着赵行舟一起回去,如今的童州,没有一处地方能比山上更安全。
赵时晴没有坚持,山上的大部分人都是她从城门外“捡”回来的,他们是因为信任她才上山,所以她也要对他们负责。
而萧真则留在了宅子里,这一留便是整整一个月!
这一个月来,他也不是一直都在庄子里,他跟着工部官员去了堤坝,几日几夜不合眼,咬了一身包。
一个月后,童州四地的洪水终于退去,通往高平的官道修好,寄居在庄子和山上的百姓,在州衙的安置下,有的去了高平,还有的去了其他地方投奔亲人,也有一些人留在童州,重建家园。
被洪水淹过的田地不能立即耕种,土壤板结,养分流失,虫菌滋生,要经过几年的治理方能尝试耕种,还有的甚至从此再也不能做为农田使用。
因此,灾后重建任重而道远,出动大批人力物力,钱知州和另外三地的父母官联合上了折子,请求免去童州四地五年赋税,高平知州何博,同样也上了折子,高平有大量灾民,朝廷的赈灾粮赈灾款既然没有高平的份儿,那给高平免去赋税总行吧?
何博的折子送到京城,冯恪看后吃了一惊,何博这是转性了?
何博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州,可在冯恪这里却是挂着号的,不仅是冯恪,何博在整个六部以及都察院都是大名鼎鼎,但却不是好名声。
何博此人,说的好听是刚正不阿,说的不好听,那就是茅坑里的大石头,又臭又硬。
文如其人。
但凡何博送上来的折子,都能把人气个半死。
冯恪之所以认为何博转性,是因为这一次的折子里,何博的语气完全变了。
他在哭诉!
哭诉高平有多穷,灾民有多穷,州衙有多穷,他何博更是穷中之穷。
总之,高平原本就很穷,现在又来了很多灾民,虽有善心人士捐助,可是杯水车薪,现在好不容易把灾民安顿妥当了,可总不能让他们饿肚子吧,苦啊,何博苦,百姓苦,高平更苦。
往常看到高博的折子,冯恪二话不说就给打回来,可是这一次,他没有这样做。
高平为何会有这么多的灾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