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始终极辩论。”议会的主持者——终极平衡者宣布,“议题是:意义和谐理念是否应该成为超维层级结构的基本原理。”
“支持者请阐述理由。”
肖自在深呼吸,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发言:
“尊敬的终极议会成员,我的意义和谐理念基于一个简单但深刻的观察:所有存在,无论处于什么层级,都在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
“当意义缺失时,再简单的存在也会感到空虚;当意义明确时,再复杂的存在也会感到充实。”
“我的理念不是要统一所有的意义,而是要帮助每个存在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并让这些不同的意义和谐共存。”
“这种和谐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让差异产生美好的共鸣。”
肖自在的发言刚结束,终极虚无者就提出了质疑:
“年轻的存在,你的理念存在根本缺陷。”它的“概念表达”充满了绝对的否定,“在终极层级,意义本身就是虚无的。”
“所有的意义都是主观构造,没有客观的、绝对的意义存在。”
“既然意义是虚无的,那么意义和谐也是虚无的。”
“你的理念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
这个质疑切中了意义哲学的核心问题——意义是否具有客观性。
如果意义纯粹是主观的,那么意义和谐理念就失去了普遍性。
但肖自在早有准备。
“终极虚无者,你说得对,意义确实不是客观存在的。”他承认,“但这恰恰是意义和谐理念的价值所在。”
“正因为意义是主观构造的,每个存在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而我的理念要做的,就是让这些不同的主观意义能够和谐共存,而不是相互冲突。”
“这种和谐本身就创造了一种新的意义——共存的意义。”
“所以意义和谐不是建立在意义的客观性上,而是建立在意义创造的自由性上。”
这个回应让终极虚无者陷入了思考。
但终极秩序者立即提出了新的质疑:
“即使你的逻辑成立,但在实践中,不同的主观意义必然会产生冲突。”它严厉地指出,“每个存在都认为自己的意义是最重要的,这种自我中心必然导致矛盾。”
“你如何解决这种根本性的冲突?”
“强制的和谐不是真正的和谐,自由的意义必然导致冲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