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手里这两株,年份有个一两百年的。
剩下那十八株,年份就浅多了,估摸着也就几十年。
虽说也是好东西,但比起这两棵来,还是差了个档次。
心里盘算着,周安有了主意。
这两棵一两百年的,得好生收着。
不拿去换钱也不吃,就当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才好。
至于那十八株年份浅些的,回去后正好做成红参。
红参这东西,倒不是人参的什么新品种,是拿新鲜人参炮制出来的。
周安知道这野山参挖回来,要想存着用,法子有两种。
一种是像村里人常做的那样,弄成生晒参。
把新鲜的参洗干净了,直接搁太阳底下晒。
让太阳把水汽慢慢抽干,这样能最大程度留住,人参原本的劲儿。
村里谁要是挖到参,打算自己留着补身子,大多会这么干。
简单省事,人人都懂。
另一种就是做红参,这法子在村里就少见了,寻常人家根本不知道怎么弄。
周安会这手艺,还是上一世在手机上刷视频学的。
那会儿闲得没事,看人家摆弄这些稀奇玩意儿,觉得新鲜。
就多留意了几眼,没想到这辈子真能派上用场。
这法子说难也不难,不用啥特殊家什,自个儿在家就能弄。
先把挖回来的鲜参,仔细拾掇干净。
不能用硬刷子,得用软布蘸着清水慢慢擦。
连参须缝里的泥星子,都得抠出来。
不然蒸的时候带着土腥味,糟蹋了好东西。
洗干净了就往蒸锅里放,底下添足了水,大火烧开,再转成小火慢慢焐。
就这么蒸上两三个钟头,中间能掀开锅盖瞅两眼。
看那参体是不是慢慢透着红,捏着有点软乎乎的,还带点黏手的劲儿,那才算是蒸到了时候。
蒸好的参取出来,不能搁太阳底下晒。
得找个通风阴凉的地儿搁着,阴干个一天两天。
等表面摸着不那么湿了,再拿炭火慢慢烤。
烤的时候得勤翻着,不能烤焦了边,也不能有潮气闷在里头。
得烤到拿在手里硬邦邦的,敲着能听见点脆声,这才算成了。
这么一折腾,白生生的参就变成了红棕色。
红参这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