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东晋地方豪强徐舆(第1页)

在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年)的乱世洪流中,苏峻之乱引发的全国性动荡,为地方势力的崛起提供了绝佳土壤。建康近郊摄山(今南京栖霞山)豪强徐舆,正是抓住这一历史契机,聚集部众自称“摄山大王”,成为东晋内乱中地方豪强趁势割据的典型代表。他的生平虽未在《晋书》中单独立传,其事迹却散见于《晋书·苏峻传》《建康实录》及地方史志中,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东晋初年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坐大的政治乱象,也为研究东晋时期“流民与豪强武装”的形成提供了鲜活样本。

徐舆的崛起,与东晋初年的政治格局及苏峻之乱的爆发紧密相连。东晋建立之初(317年),司马氏政权依赖南迁士族“王、谢、袁、萧”的支持才得以立足,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本就薄弱,尤其在建康周边,豪强地主与流民武装交织,形成了诸多“半独立”的势力范围。徐舆出身建康近郊的摄山本地豪强家族,其祖上世代居住于摄山脚下,凭借开垦山地、经营盐铁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与威望,逐渐成为摄山一带的“乡望”人物。在苏峻之乱爆发前,徐舆虽未担任官职,却通过“收拢流民、私养部曲”,暗中积蓄力量——当时北方战乱频繁,大量流民南下投奔建康,徐舆以“提供庇护、分配土地”为诱饵,吸引了数千流民归附,这些流民后来成为他武装力量的核心基础。

咸和二年(327年),苏峻之乱的爆发,彻底点燃了东晋内乱的导火索,也为徐舆的崛起提供了“东风”。苏峻本为东晋将领,因平定王敦之乱有功被封为历阳内史(今安徽和县),手握重兵却对朝廷心怀不满。当年十月,苏峻以“讨伐庾亮、清君侧”为名,率领数万大军从历阳起兵,沿长江东下直逼建康。东晋朝廷仓促应战,却因兵力分散、将领不和屡战屡败,次年(328年)二月,苏峻攻破建康台城,劫持晋成帝,控制朝政,一时间天下大乱——地方官员或投降苏峻,或拥兵自保,建康周边的秩序彻底崩溃,百姓流离失所,这为徐舆公开举事创造了绝佳时机。

面对混乱局势,徐舆迅速做出决断:他以“保境安民、抵御乱兵”为名,在摄山聚集此前收拢的流民与本地部曲,正式举起武装大旗。摄山地处建康东北郊,海拔数百米,山势险峻,易守难攻,且山间有栖霞寺等佛教寺院可供驻扎,又临近长江,便于获取物资与联络其他势力,是理想的割据据点。徐舆凭借家族在摄山的威望与此前积累的人脉,很快聚集了数千部众,他自号“摄山大王”,在山间修筑堡垒、囤积粮草,并制定了简单的军纪,规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