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奣,生年不详,南朝梁末官员、忠义烈士,其家世虽未详载于正史,然观其能任西豫州刺史之职,且在侯景之乱中聚众抗敌、宁死不屈,可知其出身当为士族之家,自幼受儒家忠义思想熏陶,养成刚直不阿、坚守气节之品性。梁武帝统治末年,朝政渐趋腐朽,士族奢靡成风,百姓困苦不堪,而徐奣在任期间,始终秉持为官之道,清廉自守,体恤民情,在西豫州(今安徽合肥一带)任上颇有政绩,深得当地百姓爱戴,为其日后聚众抗敌埋下根基。
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南朝大地。侯景本为东魏叛将,降梁后因不满梁武帝与东魏通好,以“清君侧”为名,率叛军从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一路势如破竹,直逼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此时,徐奣正任西豫州刺史,镇守一方。当侯景叛军逼近建康的消息传来,徐奣心急如焚,他深知建康是梁朝都城,一旦陷落,梁朝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身为朝廷命官,保家卫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他立即召集西豫州的将士,慷慨陈词,号召众人随他驰援建康。将士们素来敬重徐奣的为人,又见他言辞恳切,忠义之情溢于言表,纷纷响应,愿随他奔赴国难。
徐奣迅速整顿兵马,挑选精锐士兵数千人,配备充足的粮草和兵器,亲自率领大军日夜兼程,向建康进发。当时,侯景叛军已经对建康形成合围之势,沿途关卡多被叛军控制,徐奣率领的援军一路上遭遇了叛军的多次拦截。每一次战斗,徐奣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手持长枪,奋勇杀敌,将士们在他的鼓舞下,也个个奋勇争先,以一当十。尽管叛军人数众多,攻势凶猛,但徐奣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将士们的顽强抵抗,多次击退叛军,冲破重重阻碍,艰难地向建康靠近。
然而,就在徐奣率军即将抵达建康之时,坏消息传来——太清三年(549年)三月,建康城被侯景叛军攻陷,梁武帝萧衍被困台城,最终饿死于宫中。都城陷落,君主驾崩,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徐奣和将士们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叛军攻占建康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繁华的都城瞬间沦为人间地狱。徐奣深知,此时再率军强攻建康,无异于以卵击石,不仅无法解救朝廷,还会让麾下将士白白牺牲。为了保存实力,日后再图复国大计,徐奣当机立断,决定率军退守自己的家乡——新吴(今江西奉新)。
新吴地处江南腹地,山高林密,易守难攻,且是徐奣的故乡,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徐奣率领残部回到新吴后,并没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