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后秦大臣徐众(徐嵩)(第1页)

在十六国政权更迭的乱世洪流中,后秦末主姚泓的女婿徐众(一说名徐嵩),以悲剧性角色定格于历史。他身处后秦覆亡之际,在东晋刘裕大军破长安后,聚残余势力抗晋,最终兵败身死,成为后秦灭亡时坚守气节的孤臣代表。其生平散见于《晋书》《宋书》等史籍,虽记载零星,却折射出十六国末期政权崩解时臣子的艰难抉择,更见证了刘裕北伐中北方残余势力的最后挣扎。

关于徐众,史籍存在“徐众”与“徐嵩”的姓名争议,为其生平蒙上迷雾。《晋书·姚泓载记》称其“姚泓婿徐众”,《宋书·檀道济传》《南史·刘荣祖传》则记“徐嵩”率部抗晋。后世学者考证,“众”与“嵩”或因字形相近致误,或为同一人异称,结合身份与事迹吻合度,可推断二者实指一人。行文暂以《晋书》“徐众”为称,兼顾“徐嵩”之说,还原其身份轮廓。

无论姓名记载如何,徐众核心身份明确——后秦末主姚泓的女婿,这决定了他在后秦政权的特殊地位。后秦由羌族姚苌建立,姚兴时期达鼎盛,疆域囊括关中、陇右及河南部分地区,与东晋、北魏三足鼎立。姚泓继位(416年)时,后秦已衰落,朝政混乱,宗室争斗不断,外有刘裕北伐与北魏威胁。作为皇室女婿,徐众虽无高官要职的明确记载,却属统治核心圈,与姚氏宗室休戚与共,为日后国破抵抗埋下伏笔。

姚泓时期的后秦,军事力量大不如前。姚兴晚年穷兵黩武,与北魏、赫连夏连年征战,国力损耗严重;姚泓性格懦弱,继位后无力掌控局势,宗室姚弼、姚懿等先后叛乱,进一步削弱统治根基。徐众身处此境,虽未直接参与朝政,却目睹后秦从勉强支撑到摇摇欲坠的全过程。其贵戚身份,让他无法像普通士族般在政权更迭中全身而退,被绑定在姚氏王朝命运车轮上,注定迎接末世风暴的考验。

徐众的命运转折,与东晋刘裕北伐紧密相连。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平定内乱、巩固朝权后,以“恢复中原”为名,发动针对后秦的大规模北伐。他制定“五路并进、合围长安”战略,派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等名将北上,兵锋直指后秦腹地。

北伐大军进展神速,檀道济部先克许昌、洛阳,王镇恶部沿渭水西进,势如破竹。后秦军队虽奋力抵抗,却因内部矛盾重重、兵力分散,屡战屡败。姚泓亲率大军迎敌,却在潼关、渭桥等地接连战败,麾下将领或降或死,军心涣散。义熙十三年(417年)八月,王镇恶破长安城门,姚泓见大势已去,率宗室百官投降,后秦灭亡,立国三十四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