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原战役的惨败像一盆冰水,从联合国军统帅部的指挥帐篷一直浇到前线士兵的散兵坑。那些曾叫嚣着 “圣诞节前结束战争” 的不可一世的将领们,此刻对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色箭头沉默。反攻的嚣张气焰被彻底浇灭,取而代之的是弥漫在军营里的沮丧与恐慌。战争的上半场最终在付出远超历史记载的代价后,重新胶着在三八线附近,像一条被鲜血浸透的伤痕,横亘在朝鲜半岛的腹地。
大规模的军团级碰撞暂时平息了,但战争的獠牙并未收起。取而代之的是围绕无数关键高地、交通枢纽和前沿支撑点的小规模反复拉锯战:今天志愿军刚冲上 105 高地,明天美军就用凝固汽油弹把山头炸成焦土;这边刚打通的运输通道,夜里就被敌军渗透小队炸毁了桥梁。战斗规模缩小到连排级,可惨烈程度却丝毫不减。
每一座无名山头的得失,都可能意味着一个连上去,回来只剩半个排;每一次对交通壕的争夺,几乎都要踩着战友的尸体往前挪。在 112.3 高地,志愿军一个班在弹坑里与美军反复争夺,最后只剩下一个断了腿的战士,却死死抱着炸药包,与冲上阵地的敌军同归于尽。类似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无数个 “无名之地” 上演。
对于李天佑所在的后勤运输系统,这种分散化的战局像一张布满尖刺的网,缠得人喘不过气。整个漫长的战线犬牙交错,有时志愿军阵地和美军阵地只隔一条干涸的河床,运输队的卡车必须灵活的在 “敌我交错带” 钻空子;补给点星罗棋布,有的藏在被炸塌的矿洞里,有的设在山涧的隐蔽处,光登记在册的就有上百个;运输路线更是复杂得像迷宫,昨天还能走的山道,今天可能就被敌军远程炮火封锁,司机们得时刻抱着地图,在弹坑与雷区之间找生路。
更棘手的是人手的紧缺。保卫科的战士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兵,能打能防,此刻全被抽调到了前沿。107 高地告急,他们带着炸药包去炸坦克;鹰嘴崖被围,他们混在突击队里去撕开缺口。
此时的运输队里,有战斗经验的保卫战士几乎被抽空,只剩下些刚从国内赶来的刚入伍的新兵,握着枪的手还在发抖。而老司机更是成了 “香饽饽”,有的一天要跑三趟运输,眼睛熬得布满血丝,方向盘在僵硬的手里几乎要握不住。
这天下午,李天佑刚把一车罐头送到后方中转站,运输队长就踩着雪气喘吁吁的跑了过来,歪斜的军帽上还沾着没化的冰碴。“天佑,情况紧急!” 队长把一份皱巴巴的任务简报拍在他手里,声音压得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