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二去,在附近村民的口口相传下,李天佑渐渐在本地的小圈子里有了个可靠的名声。老关还在一旁帮他吹嘘,说他可是 “从京城来的李采购,专门负责收山货的,量大又靠谱”。于是,“李采购” 这个名号就传开了。
供销社的张主任见了他就笑脸相迎:“李老弟,最近有没有好货?俺们供销社正好缺批像样的山珍,你要是有的话,优先给俺们留着!” 就连那些平时眼高于顶的 “老跑腿”,也乐意主动找他搭话,告诉他哪里有好东西,因为他们知道,跟李天佑打交道,省心又能赚到钱。
在与这些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李天佑默默收集着各种有用的信息,摸清了不少门路。他知道了东沟子的木耳品质最好,肉厚无根,泡发出来香味浓郁;西山林场的松茸虽然是季节性的,但每年七八月份产量不小,而且味道极其鲜美,是难得的珍品,只是不易保存,需要及时烘干。
他还打听清楚了,哪个林场有关系能弄到计划外的木材,那些木材质地优良,无论是做家具还是盖房子都再好不过;哪个村子的猎户手里可能有压箱底的好皮子,比如整张的狼皮、熊皮,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宝贝;甚至连哪里能收到便宜又实惠的大豆、高粱,他都一一记在心里。这些信息,他都在脑子里分门别类地归档,就像一张详细的物资地图,为将来做着准备。
这天晚上,李天佑特意拎了两瓶好酒和一些狍子肉,来到老关家。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天佑看了看左右,压低声音对老关说:“关大哥,跟你说个事儿。我可能很快就要回京城了,这边的事也该了结了。”
老关一听,愣了一下,随即有些不舍:“咋这么快?不多待阵子?”
李天佑笑了笑:“家里还有一摊子事等着呢,实在是不能再耽搁了。” 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放在桌上,推到老关面前,“关大哥,这里面是一点钱和一些全国粮票,你先留着。”
老关打开布包一看,里面的钱和粮票数量不少,他连忙推回去:“兄弟,你这是干啥?咱哥俩谁跟谁,你这不是打我脸吗?”
“关大哥,你听我说。” 李天佑按住他的手,认真地说,“我这回去了京城,以后肯定还得麻烦你。万一以后我托人捎信来,想弄点咱们东北的山货野味啥的,还得请老哥你帮忙张罗跑腿。这点钱和票,就当是定金,要是不够你先垫上,回头我加倍还你!”
老关看着李天佑真诚的眼神,知道他不是在跟自己客气。他一拍胸脯,大声说道:“兄弟放心!这点事儿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