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上午,国民政府高层在获悉这一缅甸内容之后,一直将其转达给鹰酱驻华大使。
不过短短半个小时不到,这份密电的内容就被摆在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办公室内。
“哈罗德·R·斯塔克上将,不知你对这件事如何看。”
哈罗德·R·斯塔克不屑地将眼前的秘电扔到了桌子上。
“总统先生的意思是,这个需要靠我们救济才能勉强抵抗小鬼子的国家,比我们这些自由世界的精英,更先破译密电。”
罗斯福转头看向其他几位智囊说道:“那么几位先生的意思是。”
“总统先生,基于当前情报与战略分析,我们认为日本对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的可能性极低。”
一、 战略动机不足,日本的核心战略目标在于夺取东南亚资源,而非与我们的小伙子们正面开战。
偷袭珍珠港将直接触发两国战争,这与日本“南进战略”的有限目标相悖。
其军方高层均清楚认识到:与我们的长期战争必导致日本战败。
二、 军事逻辑矛盾。
日本舰队横跨太平洋需航行超过6000公里,其间需规避海军巡逻机与潜艇侦查。
夏威夷周边驻军侦察网络虽存在漏洞,但大规模舰队调动难以完全隐蔽。
2. 风险与收益失衡,即使偷袭成功,仅能暂时削弱太平洋舰队,因为咱们主力航母近期均未常驻珍珠港。
而日本将付出无法挽回的政治代价。
迫使咱们全国动员,彻底摧毁谈判余地。
三、 日本深陷华国战场(消耗其70%兵力),同时需应对苏联在满洲的威胁。
此时主动攻击我们,将陷入两线甚至三线作战的绝境。
其决策层虽存在激进势力,但理性派仍主导避免对美开战。
四、外交谈判仍在进行,日本特使野村吉三郎仍在华盛顿开展谈判,甚至近期提出临时妥协方案。
此举表明日本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规避战争。
情报显示南下优先
所有可靠情报均指向日本向东南亚的军事调动,而非东太平洋。
五、威慑的有效性,在珍珠港防御强化,我军已部署雷达系统、增加巡逻机频次。
这些措施已形成实质性威慑。
经济制裁压力,石油禁运与资产冻结已重创日本战争机器,其石油储备仅能维持12-18个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