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村。
晒谷场上排起了长队,有挎着篮子的妇女,有挑着担子的老汉,还有半大孩子抱着自家母鸡刚下的蛋。
一个扎着红头绳的小姑娘怯生生地递上两个鸡蛋:“叔叔,我只有这么多......”
李卫东摸摸她的头:“两个也收。”
特意多给了五分钱,“去买糖吃。”
小姑娘欢天喜地地跑了,边跑边喊:“娘!咱们有钱买盐了!”
到了下午,晒谷场上已经堆满了各种农产品。
崔大壮擦了把汗:“李同志,今天收了多少?”
李卫东翻了翻账本:“鸡蛋六百多个,野兔二十只,还有不少山菌子。”
“好!”崔大壮一挥手,“都搬到崔大可家地窖去!”
夜幕降临时,李卫东和崔大可在地窖里清点物资。
“野猪两只,兔子二十八只,山鸡十五只......”
崔大可一边点数一边报,声音在地窖里回荡。
李卫东突然注意到角落里几个鼓鼓囊囊的麻袋:“那是什么?”
崔大可神秘一笑,解开一个麻袋:“好东西!山蛇!泡酒大补!”
麻袋里盘着几条花纹斑斓的蛇,已经风干了。
“崔书记特意让我留给你的,”崔大可压低声音,“城里人稀罕这个。”
李卫东会意地点头:“替我谢谢崔书记。”
三天后的清晨,三辆驴车整齐地排在村口。
李卫东仔细检查每一处捆扎,特别是那些垫着干草的鸡蛋筐。
“李同志,这个给你。”崔大壮递过来一个布包,“自家做的干粮,路上吃。”
李卫东打开一看,是十几个杂粮饼和一罐咸菜,还有——两个煮鸡蛋。
他抬头看向人群,果然发现了那个小女孩,正躲在母亲身后冲他挥手。
驴车缓缓启动,李卫东回头望去,郑庄在晨雾中渐渐远去。
崔大可坐在第一辆车上,扯着嗓子唱起了山歌:“哎嘿——山高路远不怕难哎——”
看着远处渐渐清晰的城市轮廓,李卫东的嘴角扬起。
四合院的那些禽兽们,我李卫东要回来了!
这三天的郑庄之行收获远超预期,不仅完成了采购指标,还意外开辟了一条稳定的野味供应渠道。
崔大壮安排给他的,驾驶驴车的车把式老崔,扯着嗓子应了一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