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诸侯讨董落幕,群雄逐鹿开幕(第1页)

刘岱一直坚定的认为,科举制真正起源的是唐朝,而非隋朝。

就像历史学家所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

通过考试成绩来授予官职,在汉朝时就有了,不过必须要官吏推荐才有考试资格。

隋朝也是如此,参与科举考试必须要五品以上的官员推荐,和两汉并无差别,甚至比之前还要更加严苛。

毕竟两汉南北朝时有大量的寒门士子被察举制推荐入朝为官,但终隋一朝,也没有一个寒门因为科举而入仕。

隋朝对科举制的贡献,仅仅是一个名字而已。

只有到了唐朝,才允许士人“投牒自试”,也就是自己报名,科举制才真正成型。

也正是在唐朝,科举开始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吸收许多寒士进入政权。

唐太宗时丞相马周,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早年甚至吃不上饭,向人求食,他们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

李逊、李建兄弟“家素清贫”,举进士而得高官。元和十一年李建知贡举,“三十三人皆取寒素”。

现在刘岱施行的科举制,便是允许士子自己报名。

要不然的话,这个察举制又有什么分别?

“科举分春考、秋考和殿试,春考遴选士子,合格者可参加秋考,秋考合格者可由孤亲自考核,孤亲自考核称为殿试,考核合格者可授予官职。”

“考试设明经、明算、明法、三史四科,考题由司隶校尉府商定,令考生答卷糊名,考官不允许见到考生姓名。”

“具体章程,孤会在一月后发布天下,尔等到时了解便是。”

.............

另一边,讨董之战的战场。

关东诸侯猛攻虎牢关足足三个月,雄关之下血流成河,但依旧无法前进一步。

袁绍也曾分兵去偷袭平津关和孟津关,可依旧毫无效果。

在这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下,关东诸侯也开始有些吃不消了。

不过这也正常。

关东承平日久,百姓近百年不知战事;而关西一直遭受羌寇,妇女儿童都能挟弓而战。

这个时代最精锐的兵士,都是来自凉州、并州,或者是羌、胡义从,现在董卓拥之以为爪牙。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