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埋没于历史洪流中的大才(第1页)

一个时辰的时间很快便过去,锣声响起,代表着殿试的结束,不论是否答完,都必须放下手中之笔,否则取消成绩。

在场的学子们都知道已经走到殿试这一步,他们不会被罢黜,只是区别名次,没必要冒着被取消成绩的风险违规,无论是否写完都停下了手中之笔。

在都察院和锦衣卫的双重监视之下,礼曹的官员们开始依次收取众考生的策论,并且裱糊姓名。

学子们安静的坐在原位,等到确认了所有的试卷未出异常,并且糊名完成,殿试才算正式结束,学子们起身依次离去。

考官们开始阅卷。

能被刘岱选为第一次殿试阅卷的官员,无一不是关西高官,他们或是司隶校尉府的重臣,或是五郡之地的郡守。

他选的是张紘、裴茂和孙资。

张紘是治中从事,审配的副手。

裴茂为司隶校尉府主簿,位高权重。

孙资为京兆尹,一方封疆大吏。

每一份试卷都会在他们手中依次审阅,而且每当审阅一份试卷,他们都会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姓名、职位以及相应的评分。

根据最终的评分,他们会评选出一甲、二甲和三甲。

一甲为前三名,分别为状元、傍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为四到十名,赐『进士出身』。

三甲为其余参与殿试之人,赐『同进士出身』。

因此前十名是重中之重,必须获得所有阅卷官员的认可。

足足三日之后,几人才推选出前十的文章,张紘将其送到司隶校尉府刘岱的案头,“主公,这便是此次前十的策论,还请审阅。”

阅卷官只有权力筛选文章,排出相应名次,不过刘岱可随意更改。

刘岱见此微微一笑,找到凉茂的策论,从头开始阅读。

『臣对:

臣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昔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之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

今汉室倾颓,天下分崩,国主失仪,诸侯并起,豪强破家,生民废业,府库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

......

恭惟明主司隶校尉、卫将军......是用迎奉天子,以令不臣,气氛风云,以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脩耕植,畜军资,待天下有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