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38t坦克入编,成立第八战区军事学院(第1页)

涉及到战区规模的调整,往往不是一两天能够完成的事情。

李峰的第八战区进入短暂的休整。

两大主力分别进行装备的革新跟更换。

配备更多的榴弹炮、迫击炮,更换更新的车辆、牵引车。

敌占区内的武装势力却异常的活跃,破袭运动发展到了高潮阶段,约有上百个团的兵力,二三十万兵马加入作战。

战火蔓延华北各地,日伪军头上全部蒙上了一层危机。

小鬼子被这波破袭运动打的头昏脑涨。

机动兵力不足的劣势彻底暴露了出来。

尤其在太行山一线,108师团的缺失,让雁门纵队如鱼得水。

李云龙半个月就整编了3000多人,一举扩充到六千多人马。

连续攻克多个县城。

雁门纵队的主力涌入进来后,在石门附近,打下了一片根据地。

赵刚牵头,发挥游击队等特色,迅速的吸纳零星武装,进行统一的调度,进行正式的训练,提升这些散乱武装的战斗力。

先打伪军,再扫日寇的策略。

从伪军手上夺取武器跟作战物资,再转过头来破坏日军的占领区。

另一个如鱼得水的是35军,已经在直隶府周边站住脚。

缺乏有效的攻坚手段,暂未拿下直隶府。

这两股兵力成了第八战区的前沿先锋,借助大捷的余波,狠狠的发育了一波。

付无义还是有能力的,迅速从1.2万人左右,扩编至2万余人。

雁门纵队从一万人左右,提升至3万人。

其中大部分是游击队、民兵等武装。

主力部队依然是三个加强团。

从中抽调5000人左右,调入独立军、46军,用于补充作战消耗。

也算是吸一吸雁门纵队的血。

双方联合建军的目的,不就是互相发育吗?

李峰提供装备,对方提供人手。

到了初步开花的阶段,自然要将部分精锐拿回来,整编到第八战区麾下。

马龙蛟、马红宾各派出3个骑兵团,已经到了雁北。

受第八战区命令,三个骑兵团加入到独立军麾下作战,由张大威代为指挥。

补充独立军在山区的机动作战能力。

剩下的三个骑兵团,则调入冀中,利用其机动性作战优势,留作支援兵力。

李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