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准备测试集成电路(第1页)

工程师们面面相觑,开始意识到这项技术的巨大潜力。

即使是最初持怀疑态度的人,现在也不得不承认集成电路确实代表着未来的方向。

"李总师,这些成果确实令人震惊,"电子管专家陈教授坦言,

"但我仍有一个疑问:我们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电子管计算机,现在是否要暂停那个项目,全力发展集成电路?"

这是个关键问题,所有人都期待着李铭的回答。

李铭思考了一下,然后坚定地说:"两者并行推进。电子管计算机代表现在,集成电路代表未来。我们需要电子管计算机来解决当前的计算需求,同时,我们必须全力发展集成电路技术,为未来做准备。"

他走到黑板前,画出一条技术演进时间线:

"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小规模集成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路径,每一阶段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那我们现在处于哪个阶段?"年轻工程师吴明好奇地问。

"我们刚刚跨入集成电路的门槛,"李铭指着时间线的第三阶段说,

"目前我们能制造的是最简单的小规模集成电路,每片硅片上只有几十个元件。随着技术成熟,我们将逐步向中规模、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那时,一片硅片上可能集成成千上万个元件。"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试图理解和消化这个宏大的愿景。

成千上万个元件集成在一片小小的硅片上?这听起来简直像是科幻小说。

"李总师,恕我直言,"一位年长的材料专家忍不住提出质疑,"这种微型化是否存在物理极限?元件做得太小,会不会导致干扰和散热问题?"

李铭赞赏地点点头:"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确实存在物理极限,但那个极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目前我们的光刻精度在50微米左右,未来可以达到微米甚至纳米级别。至于干扰和散热,这些都是技术挑战,但都有解决方案。"

尽管李铭的回答有理有据,但大多数工程师仍然难以想象那种程度的微型化。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能将几十个元件集成在一起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何况是成千上万?

"我明白大家的疑虑,"李铭理解地说,"让我给你们看一样东西,或许能帮助理解。"

他打开一个精心保护的小盒子,取出一个约1平方厘米的黑色小方块,上面有一些金属触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