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话音刚落,现场的争论声立刻平息了几分。即使是争得面红耳赤的赵司令和钱司令也不约而同地点头。是啊,再先进的武器系统,不形成实际战斗力,也只是纸上谈兵。
"李总师,您预计'夜枭'项目从小规模试产到形成初步战斗力需要多长时间?"国防科工委钟主任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李铭转身看向峡谷中那架静静停放的"夜枭",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如果一切顺利,六个月内可以生产出第一批作战型号,一年内形成一个中队规模的作战单位。"
"这么快?"徐副主任瞪大了眼睛,"就算是最简单的运输机,从试飞成功到批量生产也要两到三年啊!"
李铭摇摇头:"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能源。"
他从随身的公文包中拿出一份文件,递给围在身边的几位高层领导:"这是昨天龙湾基地发来的紧急报告。"
赵司令接过报告,只看了几行,脸色就变了:"基地电力供应不足,导致精密加工厂停工?特种合金冶炼被迫中断?这..."
李铭沉声道:"不仅是龙湾,全国各大军工基地都面临类似问题。'鲲鹏'、'夜枭'这样的尖端项目对电力需求极高,特别是特种材料的冶炼和精密加工,需要稳定的大功率电力支持。目前的煤电厂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电网频繁波动导致精密机床次品率飙升到30%以上。"
钱司令皱眉:"我们可以增加煤电厂啊?"
"治标不治本。"李铭摇头,"煤炭运输本身就是瓶颈,铁路运力已经捉襟见肘。更重要的是,煤电厂的电力质量波动大,无法满足尖端工业的稳定性需求。"
他看向所有人,声音低沉而坚定:"我们需要核电站,大量的核电站。这是'鲲鹏'的心脏,是'夜枭'的血液,是所有尖端武器系统的能源基础。"
国防科工委钟主任点点头:"我同意李总师的观点。核电确实是最理想的选择,但目前我们只有两座核电站在建,进度还很缓慢..."
"远远不够。"李铭打断他,"我需要至少五座大型核电站同时建设,最短时间内并网发电。这是我们打破能源瓶颈的唯一途径。"
一阵沉默后,赵司令沉声道:"这需要多少资源?"
"全国顶级的工程力量,最精锐的建筑队伍,最优质的钢材和水泥,所有的电气设备和控制系统专家..."李铭直视赵司令的眼睛,"说白了,我需要战时动员级别的资源配置权。"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