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京城,高层军事会议。
"各位,今天我要向大家正式提交'鲲鹏'地效航母的建造计划。"李铭站在投影仪前,神情凝重而自信。
与会者中有许多上次见证"飞龙-1"计划的老面孔,但也有一些新增的高级将领和专家,显然,李铭的地位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在'飞龙-1'成功之后,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海洋。陆基导弹解决了战略威慑问题,但要真正成为强国,必须掌握制海权。"
李铭按动遥控器,投影幕上出现"鲲鹏"的三维模型,引发一阵低声惊呼。
"这就是'鲲鹏'——世界首艘地效航母。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船舶,而是一种全新的海上作战平台。利用地面效应原理,它能以超过400公里的时速贴海飞行,射程3000公里,搭载36架无人攻击机,形成前所未有的海上打击能力。"
李铭详细介绍了"鲲鹏"的各项技术指标和作战优势:隐形设计使其雷达反射面积只有常规驱逐舰的十分之一;核动力系统让它可以连续航行数月无需补给;无人机群替代传统舰载机,避免了宝贵飞行员的损失;最关键的是,造价仅为常规航母的五分之一。
"一艘'鲲鹏'的打击力量相当于一个传统航母战斗群,但成本和人员需求却低得多。这才是我们这样的国家应该发展的海上力量——高效、经济、威力巨大。"
随着李铭的讲解深入,会议室内的气氛越来越热烈。一些最初对"地效航母"概念持怀疑态度的老将军,如今也开始认真思考其可行性。"飞龙-1"的成功,为李铭赢得了巨大的信任资本。
"有了'鲲鹏',我们将不再惧怕任何海上封锁,能够保护自己的海岸线和贸易航道,真正成为海洋国家。"李铭总结道。
副统领思考片刻,问出了关键问题:"李铭同志,'鲲鹏'计划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选址。"李铭毫不犹豫地回答,"这种全新的海上平台需要特殊的建造和测试环境。我已经准备了详细的选址要求。"
李铭拿出一份详细的选址报告,发给在场每一位与会者。
"'鲲鹏'的建造基地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地理环境。需要临海且拥有广阔、相对平静的浅海或大型海湾,最好有类似内海的环境,便于地效飞行器的起降和低速机动测试。需要有足够长的'跑道'水域,至少10公里以上的平直水面。"
他在地图上划出几个可能的区域,"第二,隐蔽性。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