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楷若有所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进士科含金量最高,前途最好,自然人人追捧。
至于明法、明字、明算,一个考律法,一个考书法,一个考算术,都是选拔专业人才,比较偏门倒也正常。
萧宇继续说道:“至于考试内容,进士、明经二科,皆考儒、道两家经典,分为正经与杂经。”
“其中,正经共九部,分为大、中、小三级。”
“《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
“《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
“《周易》、《尚书》、《公羊春秋》、《谷梁春秋》为小经。”
“九部正经每科必考,偶尔加考《孝经》、《论语》、《老子》等杂经。”
“明法、明字、明算三科,则各有范畴。”
“譬如明字科,考查《说文》、《字林》两部经典。”
高楷听得头痛,这么多经典,每一部都咬文嚼字,考试时,随意抽查,必须烂熟于心,太过复杂。
“窦公、萧公,有劳你二人将这些经典,修整一番,合成一部,作为规范。”
“务必文证详悉,义理精审。”
“遵令!”
科举之事议定,政令由长安,到各州、各县,一层一层下发。
消息逐渐扩散,各地民众听闻,却引发了轰动。
这么多年了,朝廷总算重开科举,他们这些寒窗苦读者,终于有了晋升之梯。
各州刺史,忙着筹建官学,众士子则群情踊跃,纷纷报名县试。
诸多殷实人家,盘算着送子弟入学,一面采买经书,请来私塾老师补课。
一时间,民间对于书籍的渴求,越来越旺盛,仅靠县中大户那点藏书,根本不够。
于是,众多书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却无意间,使抄书人这个职业,红得发紫,各家书肆哄抢,纷纷开出大价钱拉拢。
此外,纸张铺子更是生意火爆,供不应求。
只可惜,仅靠手抄,速度实在太慢。成书价钱也不便宜,让不少农家子弟望而却步。
各州刺史见此,纷纷召人集思广益,想要解决此事。
毕竟,这可是一大政绩,由秦王亲口许诺。
本州举子多出几个金榜题名者,自己也跟着沾光得利,何乐而不为?
民间踊跃之景,传到太极宫。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