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施连长提出“草木皆兵”的疑问时,苏东曦对他的看法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施焕峰,绝对没有为战争做好充分准备!
这样的军官,怎么可能打胜仗呢?
苏东曦在入狱前,就一直密切关注着中越战场风云。即便在监狱里,他也想尽办法,了解战场的情况。
出狱后,他凭借副司令儿子的特殊身份,前往军区作战部和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战场资料。
即使在出征的欢送宴上,他还向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赵建刚,也就是赵司令的儿子赵团长,请教了战场上的一些具体情况。
他深知,在 1979 年的自卫反击战中,我国军队撤退时,已经将越南的基础设施,破坏殆尽。
至少,在越北地区,不可能留下水泥厂!
那么,普通人家,谁会千里迢迢运水泥来盖房子呢?
至于国有部门,现在两国正在交战,这里又离国境线不过十多公里,怎么可能修建公共设施呢?
如此推断,只有一个用途,那就是修建军事设施,甚至可以准确地说,就是修建工事!
命令下达后,全体官兵迅速检查枪械,一致噤声,悄悄地向前行进。
又走了一段路,路边出现了一排大杨树,一阵风吹过,几片杨树叶摇摇晃晃地飘落下来。
苏东曦走到杨树下,再次蹲下来,捡起一片树叶仔细端详。
指导员走过来,问道:“苏参谋,又有什么新情况了?”
苏东曦用手指捏着那片被人踩平的枯叶,指导员这才看清楚。树叶上,有一层灰色的粉末,这是纯粹的水泥粉,没有掺杂任何尘土。
路边,还有卡车轮胎的痕迹。
前方不远处,路边上有一座巨大的土丘。苏东曦迅速从脖子上取下望远镜,快步奔向前去。指导员紧紧跟随其后,一同爬上了上去。
这里的地形与坝山和大岳山截然不同。这里没有茂密的山林,只有农田和偶尔出现的村落,树林也不再成片。
这或许与这里距离大山较远有关。
苏东曦手持望远镜,不断调整焦距,环顾四周。他越看,心中越发涌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这里东西两面皆是高耸的山岭,山岭向北同时倾斜延伸,隐约形成一个钝角闭环。
闭环之处,便是这条路的尽头。
“指导员,快看前面!”苏东曦指着正北方。
指导员手握望远镜,朝着苏东曦所指的方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