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北平原的柳家村,曾经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那时候,土地就是大家的命根子。清晨的阳光洒在田间,老李扛着锄头走在田埂上,望着绿油油的麦苗,心中充满了希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村里的道路变得宽敞平坦,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拔地而起,大家用上了各种现代化的电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而且,收入来源也越来越广,有人在村里搞起了电商,把村里的土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有人开起了农家乐,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
一个周末的下午,村长召集了几位村民代表在村委会开会,讨论村子未来的发展方向。老李、小张和小王都来了。
“咱们村这几年变化可真大啊!”村长感慨道,“你看这路修得多好,房子也越盖越漂亮。”
“是啊,”小张笑着说,“我家现在还开了个农家乐,生意还不错呢!”
“不过,”老李皱着眉头说,“大家对种地的热情好像没以前那么高了。”
的确,随着时代的进步,村民们对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低。就拿老李来说吧,他是村里的老把式,种了一辈子地。以前,他总是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对每一块土地都充满了感情。可现在,看着不断上涨的农业生产成本,他也犯起了愁。
“爸,咱别种地了,我想去城里打工,听说那边赚钱容易。”一天傍晚,老李的儿子小强对他说。老李皱着眉头,一脸不舍地说:“这地是咱的根啊,不种咋行?”
小强心意已决:“爸,现在村里好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咱不能再死守着这几亩地了。”
老李叹了口气,知道儿子说得有道理。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耕种收全部依赖机械化,种子、化肥、农药的价格一年比一年贵,投入越来越大。而到了收获季节,粮食的价格却上不去,一年下来,一亩地的收入相当低。
最终,老李拗不过儿子,小强背起行囊去了城里。临走前,父子俩站在院子里,沉默了许久。
“爸,我会常回来看你的。”小强轻声说道。
“孩子,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也要注意安全。”老李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眼中闪烁着泪光。
像小强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村里留下来的都是老弱病残的农村留守人员。于是,很多耕地都改变了用途。村头的老张把自家的地用来栽种树木,他说:“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