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殿内。
赵桓翻看着最新的奏折,没有太多的大事。以李纲为首的政事堂做事勤勉,尽职尽心,使得吏治风气渐渐转好。
吏治风气和上层关系很大。
上层的官员勤勉做事,心胸大度,礼贤下士,下层的官员会效仿。
上层的官员奢靡无度,一心享受,买官卖官,贿赂成风,下层的官员也会如此。
这是一国的风气。
除此外,主政的人也会提拔和自己类似的人,也会间接导致官场风气变化。
官场风气的转变,是一个方面。
同时,这些年对外作战,赵桓每次取胜后都让敌国做出赔偿,赚了钱财弥补打仗的损耗,所以每一场战事带来的损耗很小。
如果对外作战接连战败,不仅消耗大,还得赔款,再富裕也经不住那样的折腾。
在赵桓翻看着奏折时,朱伯材去而复返,郑重道:“陛下,有西夏方面的最新消息。”
赵桓沉声道:“之前嵬名安惠见了朕,说了西夏赔偿和称臣的事情。时至今日,还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是出了什么意外吗?”
朱伯材点头道:“皇城司的人传回消息,说西夏皇帝李乾顺在朝堂上,公然宣布拒绝向大宋称臣,拒绝向大宋赔偿银子,还说西夏绝不会向大宋屈服。除非,大宋无条件释放所有的俘虏,才愿意和大宋和平共处,否则决不罢休。”
赵桓眉头上扬,很是意外。
李乾顺竟然敢拒绝!
要说赵桓的条件有多么的苛刻,也不至于,因为李察哥兵败,还有无数的俘虏。赵桓却只要了两百万两银子,以及五万匹战马,加上李乾顺自称儿皇帝,这就苛刻了吗?
不应该!
赵桓思考许久,问道:“可曾调查清楚原因?”
“没有!”
朱伯材回答道:“西夏朝堂上宣布的事情好打探,可是李乾顺为什么拒绝,却涉及机密,暂时还没有打探清楚。”
赵桓吩咐道:“抓紧时间打探,尽快传回消息。”
朱伯材抱拳道:“请陛下放心,臣会催促皇城司的人,尽快查清楚原因。”
赵桓点头,朱伯材起身告辞退下。
赵桓坐在殿内,思考着当下的局势。
大宋进行内部治理,是为了下一步攻打西夏。如果西夏称臣赔偿,再自称儿皇帝,对西夏的打击和削弱是很大的。
现在,李乾顺却拒绝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