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从西北到江南,万里说丰年(第1页)

孟筠说了很多,基本上把孟植的圩田思路都给说清楚了。

圩田自古便有。

难能可贵的是,孟植在担任苏州知府的时候,没有尽信于书,而是身体力行,带着家人通过筑堤、开河、挖池等处理,把圩田划分为六个区域,分级分区进行综合利用。

结果其农业种植收入是普通农田的三倍,而副业收入又是农田种植收入的三倍!

这绝对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耕细作”了,还有这样的数据支撑,若是孟植在世的话,赵安一定会予以重用。

他看向孟筠道:“依你之见,推行圩田最重要的是什么?”

孟筠一针见血道:“当由官府来推行,圩田乃是向水要田,涉及治水,而且筑堤修坝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也是难以承受,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赵安点头道:“你说得很好!圩田既在于官,也在于还尚未彻底走向成熟。”

说着,他亲自从田中取出一些淤泥,在岸边示范道:“与湖岸平行的叫做‘塘’,垂直的称为‘浦’、‘溇’或者‘港’。人们挖出泥土堆在土地四周,形成如同城墙般的堤坝,那便是‘圩’。”

“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这样一来,便能打造出大面积的塘浦圩田……”

见他是个懂行的,孟筠极为激动道:“早就听闻王爷在西北开挖坎儿井,改良盐碱地,不知增益多少良田,竟可让西粮东运!如今王爷又亲自来到了太湖,是不是要在这里推行塘浦圩田?再造一个天下粮仓来?”

现在江南的产粮是很可观。

但她觉得以江南之地利,只不过挖掘十之一二罢了。

父亲曾说过,如果真能让圩田发展起来,那么定能实现“苏湖熟,天下足”!

可惜他已经不在了。

要是此时此刻看到王爷在讲塘浦圩田,肯定会比她还高兴吧?

赵安笑了笑道:“早在赵家屯时,我带着军户开挖坎儿井,就想过有朝一日推向整个西北,那时我还身份低微。”

“现在我既治理天下,那么自然不能受限于太湖,而是要着眼于整个江南,还有淮水一带。只要能够塘浦圩田,一个也不能漏,但凡漏掉一处,都是我的损失啊!”

孟筠有些失神地望向他道:“终是民女目光短浅了……”

“哈哈哈!”

赵安开怀大笑道:“非也,太湖是一个碟形洼地,拥有水高田低的独特地势,集水量大,地下水位高,雨季极易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