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从汴京城传来的国书,惊动了整个西夏朝堂。
西夏国主李乾顺,在西夏的历史上也勉强算得上一位明君。
作为小国,西夏朝堂中有两股势力。
一股是以李察哥为代表的亲宋派,他们希望和宋朝讲和,打开门做生意,赚钱。
另一股势力则是以宰相嵬名阿吴为首的亲金派。
赵承翊给李乾顺的书信很有意思:
大棒加甜枣。
一开始便语气严厉,指责西夏在三川口一战,同北宋的矛盾。
当时西夏李元昊称帝后,试图扩张疆域,主动进攻北宋。
正是这一战,正式拉开了宋夏两国大规模战役的序幕。
赵承翊在信中,以此为借口,扬言要率大军北上灭夏!
看到这一内容的李乾顺,顿时脸都吓白了。
如果这封信是赵构寄来的,这位西夏国主大概率会选择不屑一顾。
毕竟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当下是什么尿性,他可太清楚了。
而且这几年,西夏一直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在宋金大战的过程中,捞点好处。
但随着颖昌府一战,赵承翊的靖北军彻底扬名后,西夏便打消了趁火打劫的主意。
此后,西夏国主的脑子里便有了一个认知:
赵承翊是个狠角色,惹不起!
“···”
西夏国主继续往下看去。
看到后面的内容后,李乾顺的脸色有了几分缓和。
赵承翊在信中表示,如果西夏国愿意向大宋称臣,三川口一战的事件,他可以既往不咎。
为了体现大国胸怀,宋朝愿意和西夏互开商贸,引进西夏的青白盐。
最后这一点的诱惑就格外大了。
要知道,自从和西夏交恶后,宋国便在边境禁止和西夏的贸易。
一方面是出于政治考虑;
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经济因素。
西夏的青白盐便宜,品质高,若是大量涌入宋朝市场,会让本土的盐卖不出去。
卖不出盐,自然收不上来税。
会直接影响大宋国库的收入。
对于西夏国而言,宋朝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大量的人口。
消费能力极强。
若是可以开通互市,他们单凭青白盐一项便可带来巨额的收入。
西夏国主拿着手里的书信,犹豫不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