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西夏国的妥协,捷报频传!(第1页)

春耕的繁忙时节很快过去···

汴京城!

由于赵承翊将战线烧到了黄河以北,金人的腹地中。

黄河南岸的百姓、商旅又开始活动起来。

自靖康耻后,沦陷到金人手中的汴京城,终于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城内车水马龙;

百姓安居乐业。

不断有商人运输着货物,南北往返。

江南的士子们,已经开始有一部分往北方迁徙。

其中一部分是杨沂中的功劳。

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汴京城内一月一度的科举,让科举不中的读书人翘首以盼。

但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防力量的增强。

靖北王七路北伐的消息,在这几个月内已经传遍了大宋境内。

几乎所有识字的人都知道,靖北王的大军已经打到了上京城下。

而且金国皇帝还亲自写了议和信。

这是何等的光辉事迹。

何等的扬眉吐气!

军事上带来的安全感,让这些读书人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北上。

商业的空前发展,也让纸钞得以顺利推行。

在赵鼎的组织和推动下,汴京银行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文德殿内!

赵承翊正在同赵鼎、陆宰等人谈论本次的科举。

“科考过后,这批读书人都得留下来。”

“因材施教!”

“在科考中,将这些人的特长发挥出来。”

“然后送入汴京大学,进行专业性培育。”

“能力强的,学习三个月毕业后,送到基层做官。”

“一步步历练考核,根据政绩、能力往上提拔。”

“不适合做官的,可以在农业、制造业、航海业等等方面,进行培育。”

“总之一个原则,所有读书识字的人,都得利用起来。”

赵鼎和陆宰颔首,仔细将年轻王爷所有的话都记下来。

“王爷···”

赵鼎有些担忧道:“如果学子中,有品行不端者,如何处置?”

“嗯···”

赵承翊皱了皱眉头,抿嘴问道:“两位相公,觉得应该如何处置?”

陆宰直言道:“若是品行不端,但能力不足者,臣觉得还可以稍作培养。”

“教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