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跨境银丝(第1页)

合作社的木门被撞开时,龙安心正在清点百家谷换来的现金。阿勇气喘吁吁地冲进来,手里挥舞着一张纸。

"美国...电话...订单!"他上气不接下气地把纸拍在桌上,"两千套!"

龙安心抓起那张传真纸,上面密密麻麻的英文让他眼前发晕。吴晓梅闻声从里屋出来,湿漉漉的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接过纸张扫了一眼,眼睛立刻瞪大了。

"美国苗胞协会,"她轻声翻译,"订两千套'寻根礼盒',要求每件绣片含12%老挝苗纹样..."

龙安心一把抓回纸张,这次看懂了末尾的数字:$59.99/套,总价近十二万美元。这不仅是合作社成立以来最大的订单,更是走出国门的机会。但"12%老挝苗纹样"这个要求让他皱起眉头。

"我们哪懂老挝苗族的纹样?"

吴晓梅已经跑到书架前,抽出一本泛黄的相册:"去年老挝代表团来访时送的。"她翻到中间几页,上面贴着各种银饰和绣片的照片,"他们的蝴蝶妈妈翅膀更尖,星辰纹是八芒不是十二芒..."

龙安心凑近观察,确实能看到明显差异。但将两种风格融合并非易事,尤其是对那些从小只学本地纹样的绣娘们。

"交货期多久?"

"六十天。"吴晓梅咬了咬下唇,"但最麻烦的不是这个..."

她指向订单最下方的一行小字:每套需附老挝苗族银匠手工打造的"寻根扣"一枚。

合作社里唯一懂银器的是吴晓梅,但她只会基本工艺。龙安心想起前段时间拜访过的雷山老银匠,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一年做不了几件作品。

"先答应下来,"他拍板道,"我去联系银匠。"

三天后,龙安心站在凯里汽车站,等待那位传说中的老挝银匠。据牵线人介绍,这位名叫陶赛的老人是流落老挝的苗族后裔,精通传统银器工艺,最近刚回贵州寻根。

当陶赛蹒跚着从大巴上下来时,龙安心第一眼就注意到了那个木箱——不过笔记本电脑大小,却被老人像抱婴儿般小心翼翼搂在怀里,想必装着工具。

"陶公,一路辛苦了。"龙安心上前搀扶。

老人抬起头,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他开口说了一串音节奇特的苗语,龙安心完全听不懂。幸好随行的翻译解释:"陶公说感谢邀请,他带了祖传七代的工具来。"

回村的路上,陶赛一直紧抱木箱,望着窗外飞逝的山景默默流泪。路过一处瀑布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