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极端的情况下,甚至连这个支架都不需要。"李铭画出了更简陋的应急发射方案,
"只需要一根结实的木棍或竹竿,插入地面形成约60度角,把火箭弹架在上面,用简易引信或者电池点火装置就能发射。精度会降低,但在近距离突袭时,这种即兴发射方式可能救你一命。"
李铭又设计了几种特殊使用方案:
地雷模式:将火箭弹埋入浅坑,露出尾部引信,连接简易触发装置。
当敌人经过时触发,火箭弹会以近乎垂直的角度喷射而出,形成一种简易的跳雷效果。
"这种方式特别适合设伏,一个小队可以在战略要道埋设数十枚这样的'地雷',然后远程触发,瞬间形成大面积杀伤。"
水中发射:将火箭弹装入防水套筒,引信部分露出水面。可以在浅滩、沼泽甚至水田中设置伏击。
"敌人永远想不到,平静的水面下竟然藏着这么多'毒牙'。"
烟囱发射:将火箭弹藏在民房烟囱或类似的垂直管道中,从内部触发。这种发射方式可以隐蔽在平民区,对敌人的补给线或指挥部进行突袭。
"想象一下,敌人的指挥部驻扎在一个小村庄,突然间,几公里外的农舍烟囱里飞出十几枚火箭弹,直接命中他们的营地。等他们反应过来,发射者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李铭还特别设计了一种"散兵网络"作战模式:
"一个游击队可以配备50-100枚火箭弹,分散给各小组。这些小组分布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区域内,形成一个隐形火力网络。当敌人进入这个区域时,各小组可以同时或交替发射,形成多方向、不间断的火力打击,造成敌人的极大混乱。"
"最关键的是,"李铭在图纸旁边写道,"这些火箭弹可以藏在任何地方——农舍的地窖、山洞、树洞、稻草堆,甚至水井里。敌人永远不知道下一发火箭弹会从哪个方向飞来。"
在火箭弹的设计上,李铭也做了特别的考虑,使其更加适合游击战:
简化版火箭弹:去掉一些精密零件,牺牲少量精度,但大幅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甚至可以在简陋的乡村作坊里生产,只要有基本的金属加工能力和火药配方。"
多用途弹头:一种火箭弹体可以搭配不同类型的弹头,游击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战场上更换。
迷惑性弹头:一种特殊设计的弹头,爆炸时产生与重型火炮相似的声音和爆炸效果,但实际杀伤力有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