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实验室里响起一阵欢呼声。
新设计的传感器不仅工作了,而且灵敏度超出了预期,轻松捕捉到7公里外的热源信号。
类似的场景在各个项目组不断上演。每当团队遇到技术障碍,李铭总能提出令人惊讶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往往如此简单明了,以至于其他人都会惊讶地自问:"为什么我们没有想到?"
一周后,"红箭-1"的第一个原型导弹组装完成,静态测试表现出色;"雷霆-1"集束炸弹的机械结构也通过了地面测试,子母弹分离机构工作完美。
……
秋日的晨光洒在京城西北某处偏远荒漠上,这里远离人烟,四周群山环绕,是军方最高级别的武器测试场。
平日里荒无人烟的靶场今天却格外热闹,十几辆军用卡车和吉普车停在临时搭建的观察台附近,几十名身着军装或制服的人员正在忙碌着准备工作。
观察台上搭建了简易帐篷,里面摆放着各种监测设备和望远镜。
李铭站在帐篷前,环视着周围的一切,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一周的紧张工作终于要迎来成果检验的时刻了。
"李铭同志,所有人都到齐了。"赵部长走过来,低声报告,"军部的几位首长,空军的高级将领,还有各研究所的专家们,都已经就位。"
李铭点点头:"靶标准备好了吗?"
"都按照你的要求准备好了。"赵部长兴奋地说,"两架改装的靶机,一个装甲目标区。说实话,能不能把靶机打下来我还是有些怀疑..."
"别担心,"李铭自信地笑了笑,"今天大家会看到奇迹。"
上午九点整,测试正式开始。
李铭走上临时搭建的讲台,环视台下数十位神情严肃的高级官员和专家。
其中既有曾经力挺他的支持者,也有一直持怀疑态度的技术权威,还有一些初次见面的军方高层。
"同志们,"李铭声音洪亮,"今天我们将见证龙国航空武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时刻——'红箭-1'空空导弹和'雷霆-1'集束炸弹的首次实弹测试。"
他拿出两张大幅技术图纸,展示给在场所有人:
"首先测试的是'红箭-1'空空导弹。这是一种全新概念的空战武器,采用红外线制导系统,可以自动追踪敌机的热源。它长1.8米,重65公斤,有效射程5公里,最大速度达到2.5马赫,约每秒850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