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上飞机测试,既能验证基本原理,又能为卫星应用积累经验!"
李铭兴奋得一拍桌子,不顾已是深夜,立即拿起电话。
"喂,给我接电子组、雷达组和航空组的负责人,对,就现在,紧急会议!"
一小时后,设计室里挤满了睡眼惺忪的工程师们,有些人甚至还穿着睡衣,头发乱糟糟的。
"李总师,这么晚了,出什么事了?"电子组组长刘工程师揉着眼睛问道。
李铭站在图纸前,眼睛因兴奋而发亮:"同志们,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指着图纸上的合成孔径雷达设计:"我们要用飞机,把这台雷达送上天测试!"
会议室一片哗然。
"飞机?李总师,您是说现在就要制造这种雷达,然后上飞机测试?"雷达组的老王瞪大了眼睛。
"没错!"李铭坚定地点头,"我们已经没有时间走传统路线了。白头鹰国和北极熊国都在加紧研发卫星技术,我们必须抢占先机。这种雷达一旦成功,将极大提升我们的地球观测能力!"
航空组的张教授皱起眉头:"李总师,这个想法很大胆,但风险也很大。这种雷达从未有人尝试过,直接上飞机测试...如果出了问题..."
李铭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我知道这听起来有些疯狂,但技术原理是成立的。看这里..."
他迅速在黑板上画出雷达工作原理图,推导出一系列公式,详细解释了合成孔径雷达如何通过飞机移动形成虚拟大天线,实现高分辨率成像。
"关键在于,我们需要记录雷达回波的幅度和相位信息,然后通过特殊的处理方法将它们'合成'起来。"李铭的粉笔在黑板上沙沙作响,"虽然计算复杂,但我设计了一套模拟电路和机械式扫描系统,可以在不依赖大型计算机的情况下实现基本功能。"
工程师们渐渐被李铭的热情和专业知识所感染,开始认真研究他的设计方案。
电子组的刘工程师是第一个被说服的:"这个设计...确实很巧妙。用模拟延时线代替数字处理,虽然原始但理论上可行。"
"我有个疑问,"雷达组的老王举手,"这种雷达需要高精度的飞行轨迹和姿态数据,我们有这样的设备吗?"
李铭微微一笑:"好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火箭导航系统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再加上地面标记点,实现足够精确的位置跟踪。"
讨论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