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李铭开始讲解卫星的核心系统设计。
"通信系统是卫星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将自主研发VHF频段的发射机,功率控制在5瓦左右。"李铭在黑板上画出通信系统框图,"这个功率看似不大,但足以让信号覆盖全国范围,甚至更远。我们会在全国设立多个地面接收站,实现同步监听和数据收集。"
电子通信组的刘工程师提出疑问:"5瓦的发射机,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行吗?体积和重量如何控制?"
李铭胸有成竹:"我已经设计了一套全新的电路方案,采用特殊的调制解调技术,可以在确保信号质量的同时,大大减小体积和重量。明天我会把详细图纸交给你们。"
"供电系统方面,"李铭继续道,"我们将使用高效单晶硅太阳能板,配合镍镉蓄电池,确保卫星在地球阴影区(也就是夜间)也能正常工作。这套系统的设计重点是可靠性和寿命,我们要确保它能稳定工作至少半年。"
能源组的王工程师皱眉:"单晶硅太阳能板的转换效率在现有条件下还不够高,而且制造工艺复杂。"
"这正是我们需要突破的地方。"李铭回应,"我有一套改进的掺杂工艺,可以将转换效率提高30%左右。至于制造难度,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传统手工艺的精细操作方法。"
讨论继续深入,李铭又详细讲解了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理念。
"姿态控制采用旋转稳定和简易磁控相结合的方案。"他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示意图,"卫星本身会保持一定的旋转,类似陀螺仪原理,提供基本稳定性。同时,我设计了一套'地磁线圈自动调姿'电路,利用地球磁场进行精细调整,确保天线始终朝向地球。"
控制系统组的年轻工程师李明忍不住插话:"李总师,这个想法太妙了!利用地球磁场进行姿态控制,既简单又可靠,完全避开了复杂的推进剂系统。"
李铭微笑点头:"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追求复杂和先进。我们的第一颗卫星必须简单可靠,为后续更复杂的任务打下基础。"
最后,李铭介绍了卫星的科学载荷。
"除了通信功能外,我们的卫星还将搭载三类基本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辐射传感器和磁场传感器。"李铭解释道,"这些设备虽然简单,但能提供宝贵的太空环境数据,为我们后续开发更高端的卫星奠定科学基础。"
整个会议持续了三个小时,当李铭最终完成所有设计要点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