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什么狗屁测试,分明是故意刁难(第1页)

刘海中赶紧附和:"对对对,老易的手艺最好,关键部位得他来。"

年轻工人有些不服气:"可是李工说了要分工协作……"

"他那是理论上的说法,"易中海不耐烦地挥挥手,"实际操作哪有那么简单?听我的,我先把关键尺寸加工出来,你们负责简单的部分。"

眼看时间紧迫,小组最终勉强按照易中海的意见分配了工序。

但问题很快出现——易中海习惯了自己的节奏,慢工出细活,花了近十分钟才完成第一道工序,而且还不肯把工件交给下一个人。

"不行不行,这孔位还不够准,我再调整一下。"他不断地微调,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师傅,时间不多了,"年轻工人着急地说,"您得把工件给我们,不然后面的工序来不及了。"

易中海不情愿地交出工件,但当他看到年轻人快速的操作时,又忍不住插手:"慢点慢点!别急,出了差错就全完了!"

这样一来二去,整个小组的配合变得极其混乱。

当刘海中拿到工件时,已经只剩下不到五分钟,他匆忙之下反而出了差错,把一个关键尺寸做小了0.05毫米。

"完了!"他懊恼地喊道,"尺寸不对了!"

"怎么会这样?"易中海抢过工件检查,脸色变得难看,"这下可麻烦了,返工都来不及了!"

最后五分钟里,小组陷入了一片混乱。

有人建议从头再来,有人提议强行补救,但都被易中海一一否决:"来不及了,先把样子做出来吧,好歹有个成品交差。"

时间一到,测试结束。李铭和几位评委开始检查各组的成果。

易中海他们组的零件虽然外形看起来还算完整,但拿去测量后,几乎所有关键尺寸都超出了公差范围,有些地方甚至相差0.2毫米,已经完全不合格了。

"怎么会这样?"检查完成后,易中海坐在角落里,喃喃自语,"我做了这么多年,从来没出过这么大的差错。"

刘海中摇着头:"太赶了,根本做不好。这种分工方式不适合精密加工,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怎么可能做到无缝配合?"

他们没注意到,李铭正站在不远处,默默记录着各组的表现。

而在另一边,有一个小组却配合得异常默契。

虽然他们组不是什么老工人,都是年轻人,但他们反应快、手巧,而且善于沟通。

尤其是其中一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