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明朝科举的好处(第1页)

出书价具体要花多少钱,朝廷和当事人都很有默契的,没有透露。

天书阁的营收,在朱祁钰的运作下,已经和天衣阁开始并驾齐驱了。

相比之下,开店和运营的花销,倒显得不值一提。

之所以天书阁分店采用免费模式,不是太相信读书人的道德,而是那群自命清高的读书人,根本不屑去做这种偷鸡摸狗的事情。

首先,读书人大多家里有矿,他们搞破坏的概率几乎为零。

不是说有钱人的素质很高,而是他们看不上,更不可能为了蝇头小利去损毁自己的形象。

就像一个百万富翁,他会去路边的公益冰箱取一瓶免费的农夫山泉吗?

天书阁分店开放了四十多天,摆放在前台的免费纸张,还剩下很多。

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家境没有那么富裕的书生取的,这个人群占比非常少。

大家都很自觉的取书,安静的来到位置上,认真阅读。

偶然会有书生需要借书离店,按要求必须到前台做登记的。

其次,由于店内的位置不足,便有几个大胆的人,在前台坐下。

每当有人进出,他们总会习惯性的抬头瞧一眼,如果发现有人借书不登记,就会开口提醒。

只要出声,也许所有人都会抬头看向那人。

到那时候,就不是社死那么简单了。

这群整天把《四书五经》挂在嘴边的读书人,都很爱惜面子。

......

颜羽是应天府下面县城的一名书生,他在景泰元年的秋闱里中举,只是很遗憾,在“春闱”未能登榜。

明朝的科举,乡试三年举办一次,通常在农历八月考试,故称“秋闱”。

会试在乡试次年二月举办,又称为“春闱”。

乡试考中者,就是举人。

《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熟知,你以为范进考上了?并没有,他只是通过了第一关,后来他仍然坚持考进士。

颜羽是颜真卿的后人,唐末黄巢起义,家族隐姓埋名逃难。

先祖无限辉煌,只是到了他这一代,风光不再。

准确来说,应该是颜羽一脉,沦为农夫。

虽然身如浮萍,颜羽始终心怀梦想。

即便读书的代价很高,可是母亲织布,父亲耕田,兄长卖水果......在全家人的托举下,不负众望,第二次参考便考上了举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