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大明海关(第1页)

研发部门又花了一年时间,将子弹底火所有要用得上的化合物,全部研究出来。

而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

首先,出海人数暴增百倍,从一月首批的三千户,到十二月的三十万户。

虽然朝廷解除了海禁,但不是绝对的自由。

首先你得申请,获得海关批准后才能出港,否则将冠以“擅自出境”的罪名。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为了严加看管某些做海盗的群体。

首先,我们要了解明朝的海禁政策。

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为防范倭寇和民间势力与海外勾结,实行严格海禁,仅允许朝贡贸易。

永乐年间,明太宗朱棣虽派遣郑和下西洋,但海禁政策并未废除,民间私人海外贸易仍被禁止。

仁宣年间,朱高炽和朱瞻基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缩减永乐时期的扩张性举措(如停止下西洋),但对海禁的执行相对务实,更注重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明朝最初并没有禁止渔民出海捕鱼,只是禁止私人海外贸易。

从宣德年间开始加大力度,对民间私自出海增加限制,曾多次重申“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

这条禁令,实际上并不能改变走私的常态,反而毁了普通渔民的生计,又给后代皇帝埋了个坑。

结果呢,地方官员对民间海上贸易的管控很松,不知道是默许还是没发现,尤其是远离政治中心的南方沿海,走私贸易逐渐活跃。

老百姓一看,尼玛的有权有势的大家族勾结官员就能随便出海,将朝廷海禁政策视若枉然,我们就要受到约束。

草,活不下去了,反了!

所以你就会发现,在正统年间,发生的民间哗变,十有六七都是沿海地区。

但是呢,要辩证性的看待问题,朱瞻基搞的这一套政策,在严管之下到底有没有效果?

肯定是有的,起码在宣德初期,倭寇侵扰较少。

然而,到了宣德八年,可能朱瞻基也发现这样不行,于是在广东沿海实行试点,开放民间海上贸易,形成“广中事例”。

可是他没想到,下面的臣子好像误会皇帝的意思了。

不止是广东沿海,其他地方的沿海也放松了海禁,开始默许民间贸易。

俗话说得好,做生意不如抢劫来钱快。

这下坏了,倭寇就是从这段时期,开始渐渐猖狂,直至嘉靖年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