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退嘅进步》(粤语诗)
文/树科
喺呢个咁嘅时间,我冇
谂到马恩格斯,嘟冇
谂到列斯大林,噈谂到
我哋嘅毛爷爷……
我谂到五次反围剿
仲谂到长征嘅万水千山
谂到延安嘅空诚计
谂到大踏步嘅三大战役……
我又谂到抗美援朝
谂到珍宝岛,谂到对越自卫反击
谂到原子弹,听到卫星东方红……
我睇咁甲骨文,我学紧古汉字
我识得我冇有几多嘅本事
你哋嘟睇到咗,毛爷爷嘅以退为进!
《树科诗笺》2025.3.2.穗城珠冮畔
《方言叙事中的历史回响》
——论《后退嘅进步》的诗学张力与精神图谱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语境中,树科的粤语诗《后退嘅进步》以独特的语言姿态和历史叙事,构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这首创作于 2025 年 3 月 2 日穗城珠江畔的诗作,以粤语方言为载体,将个人的历史沉思与宏大的革命叙事相融合,在 “后退” 与 “进步” 的辩证关系中,探寻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蕴含的智慧哲学。
一、方言诗体:语言符号的在地化表达
粤语作为中国南方极具特色的方言,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赋予了诗歌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后退嘅进步》开篇便以 “喺呢个咁嘅时间” 这样极具粤语口语特色的表达切入,瞬间将读者带入岭南文化的语境之中。这种方言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诗歌以普通话为基础的语言范式,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在地化特征。
方言的使用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创新,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粤语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如 “嘟冇”(都没有)、“噈”(就)等,这些词汇的运用,让诗歌在现代性的表达中透露出古雅的韵味。正如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所言:“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粤语诗通过独特的语言符号,承载着岭南地区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传承,使诗歌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活标本。
从诗歌韵律的角度来看,粤语的九声六调为诗歌带来了丰富的音乐性。虽然这首诗并未严格遵循传统诗词的格律,但粤语本身的声调变化在自由的句式中形成了独特的节奏。如 “我冇谂到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