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字隙间的太极》(第1页)

《字隙间的太极》

——论粤语诗《有冇嘅辩证》中的语言本体论与存在之思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上,粤语诗歌犹如一块飞地,以其独特的语音质地和语法结构,挑战着以普通话为中心的诗歌美学范式。树科的《有冇嘅辩证》正是一首典型的粤语实验诗作,它通过"有"与"冇"这对粤语特有词汇的辩证关系,展开了对存在与虚无、语言与世界、自我与他者等一系列哲学命题的诗性思考。这首诗表面上看似简单,甚至带有游戏文字的色彩,实则暗藏玄机,在方言的独特性与哲学的普遍性之间架起了一座精巧的桥梁。

一、字形解构中的存在之思

诗歌开篇即以字形游戏切入哲学思考:"有噈多咗二横/冇噈冇得二横"。在粤语中,"有"意为存在、拥有,"冇"则是其反义词,表示不存在、没有。诗人敏锐地捕捉到这两个字在字形上的关联:"有"字比"冇"字多出两横(即"有"字中的"月"部比"冇"字多出的笔画)。这种观察看似简单,实则暗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无相生"的辩证思维。老子《道德经》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树科通过字形对比,将这一抽象哲理具象化为汉字笔画的增减游戏,实现了哲学思考的诗意"降维"。

更有趣的是第三句:"有冇嘟喺同个老冇"。在粤语中,"嘟喺"意为"都是","老冇"则可理解为"根本的无"或"原始虚无"。诗人指出,无论"有"还是"冇",都源自同一个"老冇"——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海德格尔关于"存在"(Being)与"存在者"(beings)的区分,以及他关于"无"(Nothingness)的论述。海德格尔在《什么是形而上学?》中指出:"无是否定的根源,而不是相反。"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诗的形式触及了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所有的"有"都从"无"中生发,所有的存在都以虚无为背景。

这种通过方言词汇展开哲学思考的方式,在世界诗歌史上也有先例可循。如保罗·策兰的德语诗歌通过挖掘德语词汇的词源和多重含义,展开对战后欧洲存在的思考;而树科则利用粤语特有的"有/冇"对立,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汉语哲学诗学。这种创作方式既是对普通话中心主义的挑战,也是对汉语诗学可能性的拓展。

二、太极图示中的诗性智慧

诗歌第二节引入太极图意象:"噈睇睇太极图/阴阳两仪,黑白双色/你我同框,形态天地"。从"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