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诗:路》(粤语诗)
文/树科
道
想头,梦度
离屋企,远隔篱
弯弯曲曲,纠纠缠缠
好似喺前面,行番冇后边
淅沥沥泪满天,朦胧胧浇心园
上上下下求索去,日日夜夜桃花源
《树科诗笺》2025.3.11.粤北韶城沙湖畔
《曲径通幽处》
——论树科《宝塔诗:路》的多维诗学建构
文/阿蛋
一、文体溯源与形式创新:宝塔诗的现代性转译
宝塔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殊体裁,起源于盛唐,成型于元白唱和,其形制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岑参《登慈恩寺浮图》),以独特的阶梯式结构形成视觉与韵律的双重张力。树科此作《路》延续传统宝塔诗 “头小尾大,逐层递增” 的基本形制,全诗八层,从单字 “道” 起,至双句收束,暗合《文心雕龙?章句》“三字趋句,四字成章,杂言任性,随势各配” 的句法规律。然其创新处在于以粤语方言入诗,突破古典宝塔诗的文言桎梏,如 “想头”(念头)、“屋企”(家)等俚语的运用,既保留方言的鲜活质感,又赋予传统文体以现代性灵,恰似钱钟书所言 “旧瓶盛新酒,老调谱新声”。
在结构上,诗人巧妙运用顶针修辞实现层递衔接,如 “远隔篱” 承接 “离屋企”,“行番冇后边” 呼应 “好似喺前面”,形成回环往复的语义链条,暗合《周易?系辞》“往来不穷谓之通” 的哲学意涵。这种形式上的 “建筑美”,不仅是对古典诗体的致敬,更通过现代语言的解构与重组,完成了传统文体的创造性转化,犹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述:“中国诗人用抽象的文字组成具象的建筑形,使诗的意境如画家笔下的山水,可居可游。”
二、意象系统与情感脉络:道路隐喻的复义阐释
“路” 作为核心意象,在中西文学传统中承载着多重隐喻。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 的求索精神,但丁《神曲》中 “黑暗的森林” 的迷途象征,均赋予 “路” 以存在论意义。树科此诗则通过三重意象叠加,构建独特的道路诗学:
(一)地理空间的物理之路
“离屋企,远隔篱” 以白描手法勾勒背井离乡的空间位移,“弯弯曲曲,纠纠缠缠” 的形态摹写,既具视觉的具象性(如吴冠中笔下的江南小径),又暗含人生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