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存在之思与语言革命(第1页)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栖居》

——论树科《有冇之间》的存在之思与语言革命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立场,构成了一道抵抗语言同质化的风景线。树科的《有冇之间》正是这样一首以粤方言为媒介,探讨存在本质的哲思之作。这首诗通过"有"与"冇"的辩证关系,不仅展现了粤语作为诗性语言的独特魅力,更在方言语境中重构了关于现代人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当我们深入这首诗的肌理,会发现它既是对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方言诠释,也是对岭南文化记忆的诗意召唤,更是在全球化和标准化浪潮中对方言诗学可能性的有力探索。

一、方言诗学的本体论价值

粤语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保留了中古汉语的诸多语音特征和词汇系统,被称为"语言的活化石"。在《有冇之间》中,"噈"、"咗"、"威威"、"热头"、"门坪"等粤语特有词汇的运用,不仅构成了诗歌表层的方言特色,更深层地体现了方言作为思维载体的独特价值。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言:"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粤语诗人通过方言词汇的选择,实际上构建了一个不同于普通话思维的认识论体系。诗中"有心,噈有咗/冇心,噈冇咗"的句式,通过粤语特有的副词"噈"(意为"就")和完成体标记"咗",形成了一种在标准汉语中难以复制的节奏感和逻辑重音,这种语言特质直接影响了诗歌哲思的表达方式。

从文学史角度看,方言入诗并非新鲜事物,唐代寒山、王梵志的白话诗,宋代苏轼的"伧俗"之作,乃至晚清"诗界革命"中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都体现了诗歌语言向口语和方言靠拢的努力。但树科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将方言提升为哲学思考的媒介,而非仅仅作为地方色彩的点缀。诗中"有"与"冇"的二元结构,令人想起《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本体论思考,但粤语特有的"冇"字比文言文的"无"更具生活气息和现实质感,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包含着将高深哲学日常化的诗学意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高大威威嘅石屎"这一意象的塑造。"石屎"是粤语对混凝土的俗称,"威威"则是形容高大威猛的叠词,这两个方言词汇的组合,既准确传达了现代建筑的物质性,又通过方言特有的韵律感消解了标准汉语可能带来的刻板印象。这种语言策略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不谋而合——通过方言的阻拒效应,使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