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方言织就的生存图景》(第1页)

《有冇嘟咁话啦》(粤语诗)

文/树科

望闻听食摸

人人嘟识得嘅

唔系人人嘟得嘅

你有得噈得嘅啦

佢冇得嘟喺咁啫

人家有祂一样一样嘅

正系大家嘟喺度

有冇噈系多过场

你上佢落,佢入你出……

《树科诗笺》2025.3.13.粤北韶城沙湖畔

《方言织就的生存图景》

—— 论树科《有冇嘟咁话啦》的诗性哲思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光谱中,树科的《有冇嘟咁话啦》以粤语方言的独特质地撕开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固有表皮,构建起一座充满岭南烟火气的语言迷宫。这首诗以看似随意的口语化表达,实则暗含着对生存本质的深刻叩问,在方言的独特韵律与语法结构中,完成了一次对日常生活的诗性重构。

一、方言的诗学突围:语言的在地性与陌生化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始终处于主流语言秩序的边缘地带。自《诗经》以降,中国诗歌传统虽不乏方言入诗的先例,如楚辞中 “兮” 字的大量运用,展现出楚地语言的独特韵味,但真正将方言作为诗歌主体语言进行系统性创作,在现代诗歌语境中仍是极具挑战性的尝试。树科在此诗中大胆启用粤语方言,“嘟”“噈”“喺” 等极具辨识度的词汇,瞬间打破了普通话诗歌阅读的惯性,形成强烈的语言陌生化效果。

这种陌生化并非单纯的形式实验,而是根植于语言与存在的深层关联。海德格尔曾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粤语的运用使得诗歌不再是悬浮于抽象概念中的符号游戏,而是牢牢扎根于岭南的地理空间与文化土壤。诗中 “望闻听食摸” 五个动词,以粤语特有的简洁明快,构建起人类感知世界的基本维度。这种表达既符合粤语注重实用、简练的语言特质,又暗合了梅洛 - 庞蒂 “身体现象学” 中身体作为感知世界中介的理论,将抽象的哲学命题转化为鲜活的感官体验。

方言的使用同时解构了诗歌语言的精英化倾向。在中国诗歌史上,白居易以 “老妪能解” 的通俗诗风着称,但其语言仍在文言文的框架内进行适度口语化改良。而树科的粤语诗则彻底打破了书面语与口语的界限,使诗歌回归到日常对话的原生状态。这种语言策略,与后现代主义倡导的 “去中心化”“去权威化” 不谋而合,赋予诗歌以平民化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