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方言抵抗和诗意的重生》(第1页)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重生》

——论树科粤语诗《有冇嘟咁话啦》的语言政治与存在之思

文/元诗

在普通话日益成为汉语文学单一表达工具的今天,树科的《有冇嘟咁话啦》以倔强的粤语姿态闯入诗歌场域,不啻为一次语言的暴动。这首短诗以看似简单的日常用语,构筑了一个关于存在差异与语言权力的深刻寓言。全诗仅十二行,却通过粤语特有的词汇、语法和节奏,完成了对标准化汉语诗学的解构与重建。当我们深入这首诗的肌理,会发现它不仅是方言的文学实践,更是一场关于认知方式、身体经验与文化记忆的哲学辩论。

诗歌开篇即以五感排列形成独特的认知序列:"望闻听食摸/人人嘟识得嘅/唔系人人嘟得嘅"。这五个动词构成的感官矩阵,暗示了认知世界的多元途径。"望"与"闻"的视觉嗅觉并置,"听"与"食"的听觉味觉交错,最后以触觉"摸"收束,形成感官的闭环。粤语副词"嘟"(都)的重复使用,制造了语言的节奏感,同时也暗示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人人都"识得"(懂得)这些感官经验,却未必人人"得"(能够)真正拥有——这种认知与体验的割裂,揭示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感官异化状态。


第二段的三行诗展开了存在差异性的哲学探讨:"你有得噈得嘅啦/佢冇得嘟喺咁啫/人家有祂一样一样嘅"。粤语指示代词"噈"(这样)、"咁"(那样)的对比使用,构建了一个关于"得"与"不得"的存在论图景。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从"佢"(他)到"祂"的微妙转换,暗示了从凡俗存在向神圣存在的维度拓展。"一样一样"的叠词运用,既模拟了粤语口语的节奏,又暗示了存在方式的复数性。这种通过方言词汇实现的哲学表达,恰恰是标准汉语难以企及的语言效果。

诗歌的第三部分转向了社会关系的动态描摹:"正系大家嘟喺度/有冇噈系多过场/你上佢落,佢入你出……"。粤语"喺度"(在这里)的空间指示,与"有冇"(有没有)的存在追问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关于社会剧场的存在主义寓言。"多过场"(多余)的价值判断,暗示了在权力结构中个体行动的荒诞性。而"上落出入"的二元对立动词,则生动再现了社会地位流动的永恒戏剧。诗句末尾的省略号,留下了无尽的解读空间,仿佛在暗示这场权力游戏的无休止循环。

从诗学传统看,树科这首作品延续了自《诗经》国风以来的方言诗歌传统,但又注入了现代主义的哲学思考。明代冯梦龙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