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粤语诗学视域下的存在之思》(第1页)

《粤语诗学视域下的存在之思》

——论《道同路》的哲学维度与语言美学

文/文言

(引言)

在岭南诗坛的当代版图中,《道同路》犹如一枚淬火的青铜器,以粤语方言的粗粝质地承载着形而上的玄思。诗人通过"路"与"道"的语义解构,在方言与雅言的张力场中构建起独特的诗学空间。这首看似简短的粤语诗作,实则蕴含着对存在本质的三重叩问:语言如何锚定存在?认知何以通达真理?天地人神如何共在?本文试图从诗学本体论、认知语言学、比较哲学三个维度,揭开这首现代粤语诗的精神密码。

一、解构与重构:语言迷宫中的存在之锚

"路唔系道,喺道"——开篇即以粤语特有的否定句式,在"路"与"道"的语义漩涡中投下认知的锚点。在粤语语法中,"喺"(处于)的方位指向,使"道"从抽象概念具象化为存在场域。这种语言操作暗合海德格尔"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当"路"被剥离交通工具的实用属性,当"道"挣脱玄学符号的桎梏,二者在语言的炼金术中熔铸成存在的双重镜像。

诗人刻意保留的粤语虚词"嘅"(的)、"噈"(就),如同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在破坏普通话语法规范的同时,构建起方言诗学的独特韵律。这种"破格"恰似庄子"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的言说策略,让语言在失范中重获言说真理的特权。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诗人通过对方言边界的勘探,拓展了汉语诗学的认知疆域。

二、认知的困境:从"几人知"到"天地知"的跨越

"道,有几个人知道嘅"——这个设问句将认知主体从人类整体缩小为"几人",在量词"几"的模糊性中,暗示着人类认知的有限性。这种认知焦虑在禅宗公案中屡见不鲜:百丈禅师"吃茶去"的机锋,赵州八十犹行脚的事迹,都指向语言逻辑无法抵达的真理境域。诗人以"我噈唔知"的坦诚,完成了对人类中心主义认知范式的解构,这种自我否定的智慧,恰如老子"知不知,尚矣"的哲学箴言。

"天地知道"的断言,则将认知主体升维为超越性的存在场域。这种"天人感应"的现代转写,在王夫之"天地之化日新"的哲学体系中可找到对应。当人类认知陷入"知见障"时,天地以其无言的大化流行昭示真理。这种认知转向,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生存哲学形成跨时空对话,都指向存在本身而非概念认知的终极真实。

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